艺术营造方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83376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营造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艺术营造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艺术营造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艺术营造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艺术营造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营造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营造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营造方法标签:园林计成意境 规划景观 2007-12-03 16:551.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 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 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 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 林园,对随行的人说: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 了。园林意境

2、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 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 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 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 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园林意境特征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 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

3、想余地。当客观的 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 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 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 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 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 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

4、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 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 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 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 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创作方法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 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 国

5、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 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 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 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 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 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

6、,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 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 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 比 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 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 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 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2.相地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 定园

7、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 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计成在相地章的起首一节,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突出了勘察中的关键事项, 归纳为五个方面: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 依?是否有水系可通?能不能与交通繁忙道路有一定的隔离?以及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 件。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 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 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

8、源的疏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 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城市土地虽 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兼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 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 存和利用。相地一章还把园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 湖地,进行评价。计成认为最理想的用地是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最讨巧的用地是江 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徵大观”;最需要运用造园技法加以改造的,是村庄地,主要是地形的 改造,所谓“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

9、地,为垒土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逮平冈曲 坞的丘陵地形而又有叠陇乔林的处所为佳。至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选址建园,是为了护宅、 便家的生活功能。计成在论述其建园适宜的内容和设计意境等,都服从明确的功能目的。3. 布局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 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 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 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 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

10、,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 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 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 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 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要不断推陈出新。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 种艺术形式,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如果 用混合式,

11、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 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 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 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 穷之景,不尽之意。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 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 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任何公园的布

12、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 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 必须选址合适。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4. 造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概述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 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 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

13、以利用。造景方法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 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 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 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 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 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 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

14、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 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 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5.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 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 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 一碧,青山四围

15、,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 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 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泉流石注,互相借资; 俗则屏 之,嘉则收之;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 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 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 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 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 和即时的动态景观。借景方法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 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 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 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