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3822121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

2、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黄河象的来历。本篇课文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积极倡导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能自主读书,充分预习课文,敢于质疑,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积累了一些方法。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

3、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1同学们,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

4、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介绍,展示自己搜集的化石图片或有关化石的资料等。) 2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只黄河象,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吗?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指导:砾 椭 椎 烁 随 稚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你解

5、开了哪些疑问?学生解答教师板书:样子 来历 发掘三、图文结合,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1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去参观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2(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3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自读课文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4学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2)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 ,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它

6、保存完整的特点,并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5观察象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骨架的样子。6指导朗读,带着惊奇称赞的语气来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化石的样子,体会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7课内质疑:(出示课件化石图)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四、自主学习,感知推想的依据1教师过渡: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它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呢?2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出答案。3出示句子:从“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4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

7、有关语句。5教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化石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抓重点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6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失足落水)板书 :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体会推想的合理性、科学性。)7你知道这头大象为什么取名为“黄河象”了吧?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读出神奇的感觉。)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过程1过渡: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1)提问:什么是推想? (2

8、)了解“推想”: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看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这就是推想。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2科学家从哪几步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3教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推想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想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学习第27自然段) 4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出示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

9、读。(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6出示动画图片,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说清楚。)(1)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出示课件读句子。(2)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教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7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六、变换顺

10、序,尝试复述课文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七、开拓思路,延伸课外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总评:这篇教学设计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本教案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其次,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作、探究”富有成效。第三,教学设计突出了学

11、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利用“读读、找找、讲讲、说说、演演”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第四,教案设计突破了课文固有的顺序,能灵活地处理教材,根据文本的特点,依据学情,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这一设计很大胆,富有创意。除此之外,教案设计还突出了拓展整合的教学策略,重视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附送:2022年(秋)五年级语文下册海滨仲夏夜教案 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能熟练的默写。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欣赏作者描写的优美景色。3、体会、学习作者抓住景物

12、特征,细致景物的写作方法。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并变化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对表现景物的作用。三、教学准备 学生做好课文的预习,教师做好课件的准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 本单元为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在这两篇散文中,我们分别领略了一个别样的春天与一个温暖特别的冬天,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峻青先生的海滨仲夏夜,来看看峻青先生究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天。(板书题目、作者)2、作者简介(1)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

13、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夜:具体时间。(题目的中心词)(2)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 。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 。抗战爆发 ,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在朗读课文中自主正字音。霍霍hu 绯fi红 广漠m 苍穹qing 煞sh 皎jio洁 (2)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总结段落大意。第一段(1-3段):写海滨夏夜的美景。第二段(4-7段):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第三段(8-12段):写月下沙滩。4、梳理文章结构并展开逐段分析。(引导学生带着以下的

14、问题跳读课文,并思考问题,由教师带领学生明确答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分析结构)?按时间顺序,从不同侧面依次描写景物的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变化的词句,比较不同时间的景物描写,找出变化)表明时间变化的词句有:“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暗下去”、“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夜已经很深了”。第一部分(1-3段):这一部分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三幅图景: 晚霞图。先写出“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写晚霞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

15、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的特点。 星光图。时间背景是“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空间背景是:高而远的广漠的天幕,突出启明星的亮,显示出启明星的大。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的特点。 灯光图。“次第”一词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后亮起来的特点,而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流光溢彩的特点写活了。比喻句的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效果?)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 (把霞光比作火焰,表现一种动态) 整个广漠的活像一盏高挂的明灯。 (把启明星比作明灯,突出它的大和亮 ) 那一片灯光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把波浪上面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形象,富有动态 )第二部分(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