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819999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绝密考试结束前 杭州八校联盟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

2、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

3、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

4、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

5、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

6、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注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和美感。 B.汉字的合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 C.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D.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

7、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因此,本文作者也认为汉字属于世界上最低级的文字。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中外所有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绝对是一次重

8、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拼音文字的“字母”,生成表意的“单词”,“单词”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B.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

9、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地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麦穗的故事 常辰哲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

10、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 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

11、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

12、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 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 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

13、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 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

14、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小说标题“麦穗的故事”,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内容;又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主人公麦穗在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

15、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有时边唱边流泪,最终受副连长身上一种戈壁滩精神的鼓舞而顺利考上军校。 C.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营长。 D.小说叙述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5.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极为精妙。请试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谈谈其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