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816520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 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 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儿童创造力的开发涉及很多方面,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基本教育途径。教师担当着如何使幼儿个体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创新思维训练题的创设关系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设出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的创新思维训练题。使幼儿思维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 培养他善于观察,留心社会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只有观察力强,空间思维能力才能更好。所以,应该培养他善于

2、观察,留心社会的能力。只要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衣食住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砖瓦沙石,至生老病死都应当教,使他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表象越来越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教育的本体是儿童生命的提升。儿童拥有一种高级生命的本能认知、掌握周围环境,所以只要学习是与他们的生活或周边环境有关的,认知本能就会开启,他们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可以由儿童自主学、有效学的部分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做,并把事情变成学生容易入手、可做乐做之事。只有在儿童自主学习之际,他们对事物本体的体悟能力,才能大展施为。 邵 老师这节课的主题是可能性。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比较抽象

3、,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邵 老师以“摸球装球猜球”这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亲历“可能性”形成的探究过程。在活动时, 邵 老师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生学习的天性被激发,对“可能性”这一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出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话,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一一-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

4、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的发散思维认为,“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物,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它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

5、,新颖不俗。按照吉尔福特的见解,发散思维应看作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来自这样一种假设:处理一个问题有好几种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的含义就是求异,就是求得多解。 二、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 拓展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培养拓展性思维能力必须认真设计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创设情景,制造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氛围,注意培养和启迪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的有形无实、有的显得粗糙

6、和呆板,甚至有形、无形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性思维的发展空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应该算是失败的教育。要培养拓展性思维能力需要关注、研究教材的开放性;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设问的开放性,答案的开发性,学生活动的开放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以及教师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发挥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培养拓展性思维能力必须认真设计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创设情景,制造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氛围,注意培养和启迪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的有形无实、有的显得粗糙和呆板,甚至有形、无形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

7、性思维的发展空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应该算是失败的教育。要培养拓展性思维能力需要关注、研究教材的开放性;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设问的开放性,答案的开发性,学生活动的开放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以及教师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发挥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既然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我们怎样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呢?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寻找本体,进入本体的有效形式。在可能性一课中, 邵 老师把一些需要共同操作、比较困难或有多种方法的题目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猜想与验证”、“推理与归纳”。小组学习前, 邵 老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

8、学习时, 邵 老师深入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 邵 老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这样的小组合作,激发了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源自生活,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通过摸、看、想等游戏方式感受身边的事物。 自家的一个废旧物品,盒、瓶、罐等等,都是实操的好工具。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空间知识的绘本,从平面感受立体,也不乏是一种好的方式。此外,带孩子走在户外,也可帮助他感受方向、空间,学着看小区地图、地铁运行图,各类

9、指示牌等。关键是看家长平时花的心思,处处是可以拿来启发空间智慧的素材。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生活,一切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可能性一课的拓展环节, 邵 老师让学生运用 “一定、可能、不一定”这三个基本概念说说生活中的事情,把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生活

10、气息。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总之,儿童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让我们一起守望生命,用智慧浇灌幼小的花蕾,收获满园的馨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