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排危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815554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坡排危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边坡排危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边坡排危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边坡排危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边坡排危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坡排危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坡排危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防治方案 四川乐山二零七建设工程公司二一年八月2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防治方案委托单位:乐山市井研县竹园镇人民政府提交单位:四川乐山二零七建设工程公司证书等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设计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2009233005)号总 经 理:陈绍江总工程师:游学军审 核:项目负责:报告编制:提交时间:二0一0年八月目 录0 前言10。1 任务由来10.2 主要目的与任务11 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1 灾情及险性评价11.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2。1 自然地理22。2

2、 地质环境条件43 灾害体特征及稳定性分析73。1 灾害体基本特征73。2 灾害体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73。3 灾害体稳定性分析83.4 危害性和危险性评估84 应急排危方案设计84。1 防治原则84.2 设计依据94.3 治理工程分项设计94.4 治理方案工程量及费用估算104。5 施工技术要求115 施工安全注意事项116 结论与建议126。1 结论126。2 建议12附图图名比例尺图号防治方案平面示意图1:5001防治方案AA剖面图1:20020 前言0。1 任务由来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位于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在2010年7月15日发生特大

3、暴雨时,竹园至荣县公路进凹口段所处边坡发生小规模土体滑塌,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竹园至荣县公路为附近2000村民的交通主干道,现滑塌体直接威胁坡下居民3户1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坡下公路行车安全,威胁财产50万元。为此,井研县竹园镇人民政府特委托四川乐山二零七建设工程公司承担了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防治方案编写工作。0。2 主要目的与任务0.2。1 主要目的遵循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通过现场实地调查,查明灾害体的性质、规模、分布范围及特征,稳定性及危害性,并针对灾害体的具体特征提出处理措施,编写治理方案。0.2。2 主要任务(1)确定灾害体范围及具体特征,确定防治范围

4、、目标及标准;(2)查清灾害体的灾情损失及险情情况,评价其稳定性并预测稳定性发展变化趋势,论证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3)编写防治工程治理理方案。1 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 灾情及险性评价1.1.1 灾情评价在2010年7月15日发生特大暴雨时,竹园至荣县公路进凹口段所处边坡发生小规模土体滑塌,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1.1.2 险情评价滑塌体在地震、降雨等作用的影响下,稳定性降低,可能威胁坡下居民3户1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坡下公路行车安全,威胁财产在50万元左右。1.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据调查,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降雨等作用的影响下,边

5、坡稳定性将降低,有可能形成新的土体滑塌,直接威胁坡下居民3户1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坡下公路行车安全。为确保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对危石实施工程治理是必要的、紧迫的。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2。1。1交通位置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位于井研县竹园镇广新村20组(进凹口),工程区地埋位置中心坐标为东经1040903”,北纬293020”。竹园镇至荣县公路途经工程区.交通便利(见插图2-1:交通位置图).工程区图21 工程区交通位置图2.1。2气象水文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相对湿度较大;据收集气象资料,多年平

6、均气温19.2,多年月平均最低气温7。6(一月);多年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为27.529.2,极值气温37.74.0;多年平均降雨量1031毫米,降雨集中在59月;年均蒸发量一般876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最大风速为16.7m/s。工程区边坡坡面微地形冲沟发育。边坡区东部约50米,有一何家河由北向南东迳流,调查期流量约为1-2m3/s,访问洪水期最大流量可达20m3/s。因离场地较远,对边坡区影响较小。 边坡坡脚有一公路排水沟,未进行支护,受斜坡土体滑塌影响受损,失去排水功能,急需进行加固加宽处理.工程区边坡总体坡度较大,利于降水排泄;故对边坡区有影响的地表水

7、主要为大气降水.据地面地质调查,边坡区未见明显泉水出露;但雨季时,降雨后坡面存在比较大的洪流,边坡土体易受到大气降水渗入的不利影响。2。2 地质环境条件2.2。1地形地貌地貌成因属构造剥蚀成因类型,调查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向何家河倾斜。工程区内最高点北东侧坡顶,标高451。2米;最低点何家河边标高420。3米,相对高差30。9米。边坡区微地貌属浅切丘陵区, 自然稳定斜坡总体坡度1030度,局部斜坡呈梯田形,滑塌段边坡区高度最高约6米左右,坡度达4045度见照片集,坡向东南东,滑塌体厚度约3米。滑塌边坡区原始地形为丘陵斜坡区,原为荒坡地。滑塌边坡西侧自然斜坡,基岩浅埋或裸露。边坡区东侧下部为

8、公路及民房,斜坡坡脚民房处标高约为428.2米,距离滑塌堆积区约10米左右。坡体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2.2.2地层岩性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地面调查成果,工程区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性分述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人工堆积层(Q4ml):遍布调查区,主要由人类活动耕种堆积的素(杂)填土、公路砼路面等组成.厚度0.501米。(2)、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残坡积成因,分布于缓坡地带及微冲沟两侧,岩性为褐红色粉土、粘质粉土及碎岩块混杂堆积,厚度25。0米。(3)、 侏罗

9、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出露分布于调查区山顶、自然边坡区,岩性为棕红、紫红色粘土岩夹绿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见照片集,埋藏深度05.0米,该层总厚度大于100米。2。2.3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调查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淮地台四川台拗川中台陷威远龙女寺台穹西部。调查区褶皱构造:调查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为缓倾单斜构造,地层倾向285290度,倾角45度 .由於地层倾角小,形成叠层状构造。调查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无断层通过。调查区节理裂隙:主要分布于粘土岩、砂岩体中,节理裂隙产状为:L1:265度,角80度;L2:335度,角80度。粘土岩块体易沿节理裂隙面滑落。(2)、 新构造运

10、动挽近时期,该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间歇性不均衡的升降运动。河谷区主要表现为河谷冲刷下切,形成“基座阶地”及“河漫滩;丘陵区主要表现为丘顶剥蚀及夷平。山顶反映呈条带状的串珠圆形,沟谷相对高差较小,沟谷呈U形或碟形。(3)、 地震调查区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东侧,与地震活动强烈的龙门山地震带、安宁河地震带毗邻,为其地震波及区;挽近时期,邻近的新桥断层、寿保断层、丰都庙断层等构造均有不同程度的复活,历史上曾发生过中等强度的地震,地震最大震级5。5级,震中烈度度.根据中国地震活动区划图GB18306-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GB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72

11、001)及2008年局部修订部分,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45S。(4)、 区域地壳稳定性根据有无活动性构造存在划分,评估区内及附近无活动性断层分布,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2。2.4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碎块石夹粘土层孔隙之中。受降水给,迳流受地势影响,无统一地下水面,有利排泄,一般呈透水不含水状态,富水性弱。其补给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水位不稳定,动

12、态变化大。(2)、碎屑岩类裂隙水赋存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体表面风化裂隙之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自上而下顺层迳流,呈潮湿状排泄。工程区内该层,透水性及富水性弱;深部为隔水层。2.2.5工程地质条件 (1) 第四系松散土体类(Q)残坡积层(Q4el+dl):分布于调查区缓坡及微冲沟两侧。岩性为碎石及角砾土、粘土等组成。碎石角砾土、粘土,强度随含水率而变化,一般较低,而且厚度变化大。受雨水浸泡后强度明显降低,在暴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塌(2) 半坚硬岩体半坚硬岩体类。分布于整个调查区山顶及自然边坡区,由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棕红、砖红色粘土岩与绿灰、棕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节理裂隙

13、发育, 岩体呈块状镶嵌结构及碎裂结构,岩体一般破碎较完整,呈碎石碎块状,强度中等,属半坚硬岩类。浅表15米内,因受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强度较低。3 灾害体特征及稳定性分析3.1 灾害体基本特征经调查,边坡 区位于属单斜丘陵地形,边坡区位于微冲沟沟岸,地形呈微向南东倾斜的缓坡状,滑塌边坡向东南东,边坡长约1620米,宽约7882米,厚度约23米,体积约0。48万立方米,坡度4045度,最大高度约6米,岩性为Q4edl层粉质粘土夹砂泥岩块碎石。块碎石粒径大小主要在520mm之间,根据野外调查分析,该边坡土体受雨水侵泡,土质疏松,在暴雨作用下发生滑塌并冲刷坡下排水沟及部分公路路基,调查期斜坡体目前未

14、见大规模滑塌变形;但类比同类边坡自然稳定坡角应在1520,该边坡总体坡度为3045,因此该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3。2 灾害体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调查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土体滑塌。该滑塌边坡为残坡积物堆积形成,暴雨期间,边坡体出现小规模变形,出现浅表土体滑塌现象。该边坡坡度较陡,边坡土体受雨水侵泡后,土质疏松,坡体长期处于欠稳定状态。影响边坡区滑塌形成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等,人类工程活动包括不合理的开挖边坡土体等。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内因,对危岩的形成和发展起控制作用,降雨是外因,对危岩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对该边

15、坡滑塌形成机制分析如下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区工程活动比较强烈,原有人类活动筑路,农作及修建住宅,道路修建工程多位于地形平缓的区域,边坡高度多小于5米,不合理的开挖边坡土体会使边坡前缘形成临空面,导致土体滑塌。民房土建及农耕活动:多位于缓坡平坝地区或陡崖陡坎脚平缓处,在陡坡地区植被茂盛,少有民房土建及农耕,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十分微弱。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场区微地貌属于浅切丘陵区。斜坡坡向东南东,坡度3045度,最大高度约6米,边坡土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结构松散,水侵泡后易软化。该边坡高度大坡度陡为滑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松散的残坡积土层为滑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强降雨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据调查,一般的地质灾害都发生在强降雨后,降雨入渗导致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