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81260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_技术规程汇编(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项目名称: 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研究制定课题名称: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项目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

2、理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前言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没有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和生物技术则是无水之源。微生物由于其遗传和功能的多样性,在维持整个生物圈及对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方面显示了其他生物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作用。微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很难准确评价,如每年可用的生物固氮量全球约为1.41.7 亿吨,价值 900 亿美元,利用不同的微生物还可生产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 以及生产酒精、有机酸、有机溶剂等重要工业原料。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微生物产品的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10%

3、。在继动物、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微生物产业在 20 世纪已经成为第三大生物产业,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产业的产值在不断增长,年产值至少超过2000 亿美元。微生物具有一系列生物学特异性,微生物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最理想的对象。通过对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噬菌体微生物遗传性质的研究使人们揭示了 DNA是遗传物质,并阐明了基因的传递、调控,表达等诸多规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长期有效的保藏,是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的前提。国际上一直比较重视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藏与共享交流,在 19 世纪末,在欧洲开始有了一些管理规范的菌种保藏机构;在 20 世纪初,一些著名菌种保藏机构相继成立,1906 年国际植

4、物学家联合会在荷兰的 CBS 成立了真菌保藏所 CBS,1904 年的 NRRL 在美国成立,1925年成立了 ATCC(America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目前 ATCC 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菌种保藏供应中心。1963 年,国际微生物学会成立了“菌种保藏分会”;1967 年 7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了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的筹建、菌种保藏人员的培养、发展中国家的菌种保藏机构的建立,会议决定对世界各保藏机构及其保藏菌种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便编制世界菌种保藏名录;1968 年 10 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菌种保藏会议(Internation

5、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Collection, ICCC-I)。1970 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国际微生物学会会议上,将菌种保藏分会改组为“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Culture Collectiuon),并决定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菌种保藏会议;1973 年在圣保罗举行了第二届菌种保藏会议;1976 年在孟买举行了第三届菌种保藏会议,并于 3 月 1-19 日,在孟买大学药学院举办了菌种保藏训练班。世界菌种保藏会议目前共计举办 10 届,第十一届世界菌种保藏会议将于 2007 年在德国召开。2004 年 10月 10-15 日在日本

6、筑波举办的第十届大会是在传统菌种保藏中心向生物资源中心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主要议题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基因和功能多样性、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利用、益生菌、生物资源中心及全球 BRCs 网络建设、生物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与会的专家学者针对 WFCC 的改革、生物资源中心建立、以及区域、全球生物资源中心网络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讨和激烈地辩论。我国多年来已在抗生素、酶制剂、发酵有机物制品、农用微生物制剂、疫苗、医学诊断、微生物医药学、食品工程、微生物降解剂等专业应用领域储备了较为雄厚的菌种资源。各菌种保藏中心(机构)的工作宗旨是不仅局限于保证各类微生物菌种经过长期保存后,达到不死亡、不污染杂

7、菌、不发生变异或少发生变异,还肩负着管理、共享交流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责任。在我们的工作中,对于某种微生物的收集、应采取的保藏方法、管理的方式、保藏后查对的凭据等采用的规程欠缺,造成菌种保藏中心(机构)的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影响共享的效率。项目组在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制定中遵循了下列原则:第一,优先考虑技术规程框架的系列性、完整性和配套性。要获得微生物菌种资源实物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就必须保证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等一系列处理工作中,都需按规范的技术规程来操作处理。第二,技术规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与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在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项目

8、中,围绕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供应等几个环节,根据微生物的类群特点,规划制定技术规程 34个,此次汇编技术规程是 2003 工作年度的 11 个技术规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技术规程规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的基本原则、要求,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共享的管理流程;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对不同生物安全级别防护级别规定了微生物菌种的操作规程;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规定了古菌、细菌、真菌、病毒(种)纯度检测的程序和方法;微生物菌种的复核检测技术规程规定了古菌、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微生物菌种的存活性、纯度、稳定性的检测,对菌种鉴定结果正确性的

9、复核鉴定,还包括当分类学体系发生变化时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规定了常规保藏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微生物菌种的冷冻干燥和低温冷冻保藏技术规程规定了冷冻干燥和低温冷冻保藏技术的定义、原理、技术要求、方法与步骤;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和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规定了生物安全不同类别微生物菌(毒)种的包装、运输及开启的步骤和要求;大型真菌、木腐菌和植原体的保藏技术规程规定了适宜的保藏方法和保藏程序。本汇编中收录的技术规程在制定过程中得到了陈文新院士、俞永新院士、陶天申、东秀珠、刘杏忠、戴斌等 60 多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

10、并表示感谢。由于技术规程编写人员专业水平所限,加之微生物类群丰富,遗传特性差别巨大,与动物、植物相比而言,对微生物的特性了解较少,因此在制定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中难免存在错误、遗漏,敬请读者不吝斧正。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课题组2005 年 1 月 10 日目录1、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I2、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II3、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开启技术规程III4、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开启技术规程IV5、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V6、微生物菌种复核检测技术规程VI7、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VII8

11、、微生物菌种冷冻干燥、低温冷冻保藏技术规程.VIII9、大型真菌菌种保藏技术规程IX10、木腐菌菌种保藏技术规程.X11、植原体菌种保藏技术规程 XI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试行)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研究制定项目组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目次前引言2言31 范围42 规范性引用文件43 定义44 基本原则55 要求56 菌种资源的收集57 菌种资源的整理68 菌种资源的保藏69 菌种资源的共享7参考文献 81前言本规范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程池、李金霞、姚粟、姜瑞波、顾金刚、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陈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