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804588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年理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护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在进入全 面小康社会,但思想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心理健康问 题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卫生,不 患心理疾病,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事业,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 点。旅游或旅行是检验心理健康水平的活动;更是克服,校正,治愈 不健康心理的理想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第一节 心理与健康的关系一、心理健康的含义精神振作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是精神的基础。精神决定于物 质,又对物质起反作用。心理健康说明高级神经活动与周围世界环境 是平衡的。从气功的原理而言,能达到“天地人合一,精气神合一”。1

2、. 健康的标准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 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1)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 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 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 对工作、学习都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 神愉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疾患, 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基本要求是:(1)对现实有良好的感知能力;(2)富有创造性; (3)容纳本身,也能容纳他人;(4)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常运

3、用哲学逻辑学知识;(6)对于日常工作充满信心和兴趣;(7)有助人为 乐的精神;(8)具有创造性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害的考 验。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 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符合年龄段特 点特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 行为反应适度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2. 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心理适应标准: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 的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上 下级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等。3, 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1)情绪中喜、怒、哀、乐、悲、伤、恐,都有直接的正常原因。如 一个人受到挫折反而高兴,

4、受人尊敬反面愤怒,都是情绪不健康的表 现。(2)学会情绪转移。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3)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 况。(4)保持心情愉快。4. 心理健康的智力标准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智力主要是由观察能 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与操作能力所构成;判断智力是 否正常最简便的方法:一是与同年龄的大多数人智力发展水平相比; 二是能否基本适应生活、学习与工作。5 .心理健康的行为协调标准一是意识与行为的一致,即言行的一致;二是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下的 行为表现是一致的。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思维逻辑性强, 说话有条有理

5、,行动有条不紊。思维灵活,行为敏捷是人的良好的心 理品质。6.心理健康的年龄标准 人的一生要经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与老年各个年龄阶段,而 且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人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甚至同时代 同社会而具体生活条件不同,人的年龄心理特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第二节心理卫生知识一、心理卫生的定义卫生包括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人们平时对生理卫生很重视,但很少 重视心理卫生,甚至不少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卫生。不少人重视营 养,可是不懂吃饭时的心理卫生,虽然吃的东西本身营养很丰富,但 由于心情不好,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不好。有的人

6、很重视睡眠,但 由于不懂睡眠的心理卫生,睡前爱看小说,由于情绪兴奋,很难入睡。 这些事例说明不少人重视生理卫生,忽视心理卫生。其实生理卫生与 心理卫生是密切联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有效地预防一些心理冲突的发生,及 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是心理卫生的主要日标。二、心理卫生的原则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青年时代起,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起来, 能够进行自我估价、自我检查与自我督促,并且也能正确评价他人的 行为;二是防止与克服心理冲突;三是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四是要 有自知之明。1. 儿童心理卫生一是热爱儿童。满腔热情,循循善诱教育儿童,使他们感到家庭、学 校与

7、社会的温暖,形成愉快的心情与开朗的性格;二是善于表扬与鼓 励;三是支持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四是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是安排好生活作息,特别要保证儿童的娱乐和睡眠时间。2. 青少年心理卫生青少年的智力获得迅速的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比较发达,记忆力强, 思维敏捷,想像丰富,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强。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 缺乏社会经验,对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适应性较差,就会引 起心理矛盾,影响身心健康。还有些未能就业的青年对个人前途焦虑 不安,有的长期依赖家庭,就会心情抑郁,自暴自弃。青春期的性欲及其在两性问题上的情绪体验,是性成熟与性欲旺盛的 时期,也是青年成家后开始性生活的时期。女子的初

8、潮、男子的遗精 等,是青年期性心理卫生的重要问题,家长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科学 的性教育,使他们对即将出现的这些生理现象有所心理准备。青年夫妇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都有影 响。夫妻心理相容是青年人搞好家庭生活的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观 点、信念、情操与感情是否一致是决定心理相容的最基本的因素。周 恩来同志与邓颖超同志曾经提出夫妻关系的“八互”,即互敬、互爱、 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这是对爱情的心理相容的科 学总结。3. 中年人心理卫生 中年人的观察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记忆、思维与想像能力也发展到 成熟阶段。中年人创造心理的突出特点是处于人生创造的高峰期。由 于很

9、多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心理上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当然人的心理 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有利于增强心理效率,但是持续的心理紧张,就 有可能造成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失调,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 迟缓,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头昏、耳鸣、失眠症状。很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对父母疾病的担惊受怕,对子女升学与 就业的操心牵挂,使他们情绪不安,心情抑郁。中年人心身疾病发病 率增高是这一年龄的特点,原因是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在疾病中 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1)情绪稳定而乐观;运用幽默感增加生活 趣味,缓解与消除紧张情绪。生活要有规律;(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3)家庭友好和睦,使人获得亲切感与幸福感,生活充

10、满希望, 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心理不卫生的中年人,往往心情苦闷,心绪不 安,甚至情绪暴躁,为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4. 老年人心理卫生(1)老年人工作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对待工作问题上,一方面不要过 于有紧迫感,否则易造成精神压力,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不要自暴自弃无所事事,否则会降低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功 能,加速衰老;(2 )老年人饮食的心理卫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 要特别重视饮食时的心理卫生。因此,老年人每当吃饭前后,应力求 心情平静与愉快,切忌生气、忧愁、寂闷等负性情绪。老年人逢年过 节,或碰上爱吃的东西,切忌馋嘴,否则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可 能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3

11、)老年人疾病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往往体 弱多病。有些老年人要克服对待疾病则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 望;(4)老年人由于疾病,心情不佳,常为一些小事在家里发脾气, 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而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会刺激老年人 心理,诱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5)老年人退休以后,从习惯的职业 生活转到不习惯的清闲生活,往往感到孤单、寂寞,或精神上无所适 从。在这种变化中有些人由于难以适应而诱发疾病或加快衰老。老年 人应该对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爱好,能够陶冶情操,使情绪平静, 有益于身心健康。第三节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一、心理因素的内容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一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

12、 成。二是个性由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所构成。1.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像。感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是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 觉,例如视感觉、听感觉、嗅感觉、味感觉、肤感觉等;二是反映人 体自身各个部分的内在现象的感觉,例如运动感觉、平衡感觉、机体 感觉等。记忆是对感知过或思维过的事物能够记住。想像力是人所特有的对客 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能力。2情绪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3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某种日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日标的 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是决定阶段,二是执行决定阶段。4.个性:(1)个性倾向。个

13、性倾向性是指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与趋向。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需要、 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与世界观,反映出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 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气质、能力与性格等。气质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性情”、“脾气”。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 性。心理把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做能力。性格 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二、需要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习惯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嗜好 是一种特殊的习惯。需要、习惯、嗜好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关系很 大。科学地处理人的需要、习惯与嗜好,对于保护

14、人的心理健康十分 重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 多样的,通常心理学把它分为:一是维持人的生命的需要,如对水分、 食物、空气的需要等,称为生理需要;二是社会性的需要,如需要互 相交往,需要知识等。社会性需要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起来的。社 会性需要还可以分为:一是物质需要,如对房屋、用具的需要;二是 精神的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的需要。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成就需要。它是由低至 高依次排成一个层次。在人的低级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 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动机是激发人去行动的主观能动力,动机是个体 发动和维持行动的

15、一种心理状态。三、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1. 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关系: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相当数量 的癌症患者在病前都有较长时期的负性情绪刺激或突然的重大的情 绪打击。日前对癌症的治疗要用手术、放射、化疗、中草药等手段, 但不能忽略了心理因素在治疗癌病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心理治疗可使 患者正确认识癌症,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以增 强药物或其他疗法的效果。2. 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的关系:紧张的情绪刺激如果由暂时的变为长 期,就会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律不齐,以致高血压、冠心病 等心血管疾病。3. 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情绪紧张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就是说持续的紧张情绪和

16、过度的精神疲劳可产生高血压。4. 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糖尿是由于人体 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而胰岛素分泌不足除去它的病理原因之外,有 时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长期的情绪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这样就会 使胰脏分泌胰岛素的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增高,使尿糖 水平也增高,就会出现糖尿病。5. 心理因素与神经衰弱的关系:神经衰弱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心 理机能的失调,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激动等。(1) 兴奋型:表现为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2) 不稳定型:表现为既易兴奋又易疲劳。(3)衰弱型:表现为嗜睡、 精神萎靡不振、机体软弱无力。6. 心理因素与月经的关系:心理因素能促使少女初潮提前。美国、 日本、英国等学者对少女初潮进行了调查。例如1974年与1953年比 较,少女的月经初潮提前了 2年左右,约有80%的少女的月经初潮 从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