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380434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培训师 基础学问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1. 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化、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气,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2.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3.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4.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详细形式体现的。5.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肯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与义务。6. 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

2、的关系1.) 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2.)调整人际关系和行为3.)赢得职业声誉7. 职业看法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相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8. 职业看法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1.)端正职业看法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2.)端正职业看法可以促进职业培训工作实力的提高9. 职业看法的形成与培育 1.)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加创新实力 3.)树立团队精神,增加合作意识 另外,做好职业培训工作,不仅是培训部门的职责,其它部门也应全力支持和协作。10. 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党中心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

3、出“爱岗敬业、诚恳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全部从业人员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总结:爱、诚、事、群众、社会11. 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十个基本内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遵守法律、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养、促进发展 总结;爱、人、守、法、勤、钻研、创、素养、求、发展12. 敬业是一种对职业培训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行为,是一种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剧烈事业心和忘我精神。13. 精益求精就是,要求培训师不断积累专业学问和教学阅历、管理阅历,不固步自封,仔细钻研,不断进取,把业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好上加好。14. 主动进取,是一种对工作、对事业永不

4、满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追求。15. 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的作用 1.)可以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职业道德品质,自觉依据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办事。2.)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师以法律和职业纪律对自身的约束力,工作以身作则,遵纪遵守法律3.)可以增加培训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对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4.)可以增加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人在职场(补充内容)其次章职业教化培训政策法规解读宪法19条,国家举办和发展各种学校和教化包括:职业教化、对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化。劳动法3条:第一次将职业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并

5、首次明确提出“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概念。目标:劳动法66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实行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养,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实力和工作实力。职责:劳动法67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激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原则:劳动法第68条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需经过培训制度:劳动法第6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依据国家规定提取和运用职业培训经费,依据本单位实际,有安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意义:劳动法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促进了职业培训与

6、劳动管理的其他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结合。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实施。(9511)3.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度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4.职业教化法自1996年9月1日实施。(9691) 5.在职业教化法中还明确了职业教化培训的经费、师资、设施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1.)经济来源 2.)师资建设 3.)设施服务6.就业促进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0811)内容概括为:确立了一个方阵: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整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树立了一面旗帜:高举公允就业的旗帜明确了六大责任: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主动就业政策、规范人

7、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化和培训、供应就业救济建立了五项制度:制定了十大政策:1981年2月21日,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化工作的确定,第六条规定,主动建立一支以专职老师为骨干,与兼职老师相结合的老师队伍。还规定:各企业事业单位,应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比例。文件第七条提经费是工资总额1.5%7. 1999年,党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化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化的确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第三章 经济学基本常识1.5个确定个人需求的因素:1.)价格因素2.)收入因素3.)相关物品的价格4.)个人嗜好5.)消费者的将来预期2.4个影响供应的因

8、素;1.)价格因素2.)投入价格因素3.)技术因素4.)预期因素3.人们通过市场机制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4.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必需坚持市场化原则详细包括4个公开:1.)公开投标2.)公开拍卖3.)公开信息4.)公开竞争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5.市场经济对职业培训的影响 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由干脆转变为间接 2.)由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呆板,向培训形式和内容的敏捷多样化转化。 3.)市场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被引入职业培训工作中。 4.)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 5.)企业行业在职培训、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6. 劳动经济学

9、探讨的详细对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2.)效用最大化 3.)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 4.)劳动力市场7. 失业的四类形式: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8. 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向失业者供应免费得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就业培训。9. 消费者权益爱护法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9411)10. 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干脆的是对产品市场的影响。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工作中必需加以留意。11. 学问经济就是以学问为基础的经济,它干脆依靠于学问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主要特征: 1.)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

10、然资源通过学问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的配置。 2.)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3.)学问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第四章教化培训基本常识1. 教化的基本特点: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2. 现代教化培训特征与发展趋势1.)教化培训从单一传授学问、技能,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素养教化,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实力拓展。2.)教化培训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产训研结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育的结合更加科学、有序。3.)教化培训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公共性日益突出,公正性和机会均等成为教化培训决策及其行为的基本准则4.)教化培训技术手段日益提升,教化培训的弹性制度

11、和开放性不断强化。5.)教化培训理论探讨、内容和方法的开发,更加与时俱进和创新。6.)教化培训的法制化、国际化、终身化趋势日益强化。3. 现代教化培训的发展概括为五化:1.)教化终身化2.)法制化3.)民主化4.)国际化5.)现代化4. 教化培新的四大支柱:1.)学知2.)学做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5. 素养教化培训有以下四个特点:1.)面对全体学生和全体劳动者2.)促进学生和劳动者全面发展3.)贯穿于教化培训活动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环节之中4.)以培育创新精神、创新实力和实践实力为重点。6. 职业培训的5个特点1.)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即时性2.)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3.)同生产岗位结

12、合的干脆性4.)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5.)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7. 职业培训存在的误区:1.)认为培训是“消费”,培训部门是花钱的部门2.)培训部门和培训工作者缺乏经济意识和相应手段措施,造成培训无效或低效。3.)培训课程和培训手段没有建立在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精确分析的基础上。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8. 教化培训统计是以现代教化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9. 人才需求预料的方法:1.)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2.)趋势外推法3.)因果关系法4.)投入产出法10. 企业培训师要特殊关注和探讨企业培训投资、培训成本、培训投资效率、培训投资经

13、济效益的问题。11. 培训经济学的主要指标:1.)培训办学的条件指标2.)受培训者的数量和质量指标3.)培训的微观管理水平指标4.)培训的经济效益指标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1. 人力资源的十大特性:1.)活动性2.)可控性3.)时效性4.)能动性5.)改变性6.)再生性7.)持续性8.)独立性9.)内耗性10.)资本性2. 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 1.)一般员工:开发工作技能方面的潜力(提高娴熟程度、降低错误率、增加迁移实力、具有肯定的创新实力)、培育敬业精神、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各类专业人员:提高技能、更新学问、开发其进取精神、创新实力、写作实力 3.)基层管理人员:开发管理才智、

14、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对部下的亲和力及指导实力、促使与其部下一起不断进步和成长。 4.)高层管理人员:决策实力、应变实力、改革与创新实力3.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工作程序 1.)需求分析 2.)制定开发方案 3.)设计培训课程方案 4.)开发培训过程的组织、检查、监督和指导 5.)培训效果评估4.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品德、学问、实力、业绩”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重要依据。5. 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程度的标记 2.)给投资主体(国家、个人)带来更高的收益率 3.)发展学问经济的须要 4.)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6. 人力资

15、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与肯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常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限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适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第六章团队建设1. 团队也是一种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目标或任务共同体。2. 依据团队的工作目标团队分为: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团队3. 群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群体形成阶段 其次阶段:群体震荡阶段 第三阶段:群体的规范化阶段 第四阶段:群体的任务执行阶段4.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内全体成员形成共识的思想、意识和信念。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团队共同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通过相互间角色分工、协同合作来实现组织共同目标。5. 团队建设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