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70551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步自读与深入探求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还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16岁时去学堂读书,后又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

2、翼作家联盟。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又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回忆了他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三步自读一、泛读。正音确凿()

3、 畦() 椹() 蛉()蝥() 珊瑚( ) 攒()敛() 髓() 罕() 觅()秕() 系() 绳 筛() 朔()渊() 蜕() 鼎() 窦()厥() 柚() 倜傥( ) 叵()拗() 盔() 箔()课文注释中必掌握的词语确凿 菜畦 长吟 轻捷 攒 机关 敛 罗汉 鉴赏 人迹罕至 书塾 无从 方正 东方朔 宿儒 对课同窗 戒尺 人声鼎沸 绣像 影写 绅士补充释词1.纳凉:乘凉。纳,享受。2.毕竟:到底。3.牌位:指神主、灵位或其他题着名字作祭祀对象的木牌。4.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二、速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

4、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

5、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三、精读。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1.第9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第9段是过渡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迁移、生活变化,没有过渡前后两部分就连贯不起来。本段不但是结构上的过渡,也是思想感情的过渡。全段五句话。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让人惧怕和压恶的。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这种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绝然不同的态度,正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钥匙。2.作者为什么喜爱百草园?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再看看用什么方法写

6、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段写了热天百草园草木葱茏,色彩斑斓,昆虫鸣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明这里能给孩子们无限趣味。作者用了以下方法:A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强调园中最不起眼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那么显眼的地方自不必说了,这样写突出了整个园子的乐趣,给人总的强烈的印象。B每种景物的特点都用准确的语言形容描绘出来。对好看的景物描绘颜色:如“碧绿”显得菜长得旺盛。“紫红”写桑椹成熟,令人眼馋;描写形状:“如“肥胖”是黄蜂的特征。“缠络着”是两种藤树的生态;描写动态:如“伏”、“窜”等。对好听的就描写声音:如“低唱”、“弹琴”写出油蛉和蟋蟀和谐的叫声。对好玩的就写它最有意思的

7、地方:如斑蝥从后窍喷雾,象人形的何首乌根吃了可以成仙。对好吃的就写味道:如覆盆子“又酸又甜”。准确描绘景物特征使人印象真切,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充满乐趣。C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写。如“碧绿”和“紫红”,“伏”和“窜”,“肥胖”和“轻捷”,“长吟”和“低唱”,“高大的”树上和“断砖”底下等等。这样对比不但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式各样,丰富多采,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的确乐趣“无限”。D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对小昆虫产生亲切感。“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不

8、但颜色美丽,而且很珍贵。总之,鲁迅用了多种手法写百草园的景物,寄情于草木虫鸟,是为了表达对那段生活的喜爱。阅读第7段,说说鲁迅对冬天百草园的感情。“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字有转折的意思,强调雪天是有趣味的。这趣味从捕鸟可以看出。鲁迅用了9个动词把捕鸟时准确的动作、紧张的心情全写出来了,连回忆时的愉快心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第46段和第8段写长妈妈讲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这些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关系?这两段是插叙,是对热天“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做解释,对冬天捕鸟做补充说明。长妈妈的故事优美动听,闰土父亲教捕鸟经验丰富、耐心诚恳,这些都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妈妈和闰土父亲是鲁迅童年崇

9、敬、佩服的、对鲁迅有很深影响的两位劳动人民形象。插叙这两段虽不是实写百草园的景物,但揭示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另一原因。联系“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说说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这句回忆时的话,是对百草园的客观评价。因为,百草园尽管在孩子们的眼里是美的,但毕竟不是风景胜地,而是以野草多而有名的。句中又强调它是“我的乐园”,暗示我们,它的乐趣不在于景物。读完第一部分更可以看出百草园成为乐园的原因是:那里有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生活;在那里能学做人,长本领。3.作者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先要看看鲁迅回忆三味书屋生活,主要写了几件事?再看看每件事想说明什么?“怪哉”虫的事,

10、说明在三味书屋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去后园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只要读书”,不准玩,没有正当的娱乐,枯燥无聊。师生读书的场面,除喧闹可笑之外,还说明三点:A学生读的都是论语、尚书、易经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B读时不懂书上的意思,不知该在哪里停顿,有的句子还心不在焉地念错了。C读几句应付一下先生也就算了。以上说明在三味书屋是只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还要明白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不是由于自己不爱学习。鲁迅当年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热爱老师,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第11段)。他爱读书,读的书多,成绩也好,得到老师喜爱(第16

11、段)。第22段“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不是说没有读书,是说鲁迅并没有成为那些书的俘虏。而一本本绣像实质是对旧教育反抗,是对自由活泼的生活的追求。4.鲁迅当年已46岁,为什么要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段生活?1926年,鲁迅由于坚持在文化领域同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其帮凶进行斗争,受到北洋军阀的通缉和迫害。为了避开这些,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他从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就发现厦门一样弥漫着封建主义的毒气。厦大校长还在提倡复古尊孔,学校一片腐败现象,很使他失望。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的总题目陆续发表。“重提”清末社会的往事,流露的却

12、是由现实斗争激发出的反封建主义的毫情。5.归纳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回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腐败,含蓄地表现了他反对封建主义的决心。知识检测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1.系2.攒3.凿4.间二、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解释。三、听写下列词语。确凿 菜畦 轻捷 臃肿 脑髓 陌生 乘凉 鉴赏 人迹罕至 缘由 渊博 毕竟 人声鼎沸四、填空。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 在树叶里 , 的黄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的 的 一带,就有 。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 ;还有

13、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会 ,从 喷出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木莲有 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 的,吃了 ,我于是 拔它起来, 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如果 ,还可以摘到 ,象 的小球,又 又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五、下面一段话中的加黑字是否可以和括号中的词语换一下,为什么?扫开一块雪,露(显)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架)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扔)些秕谷,棒上系(拴)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拽),便罩住了。深入探求回忆性的散文应以记叙往事为主,但旧事重提总有缘由,所以也往往有“重提”的感慨。而

14、鲁迅的感慨又常是含蓄的。请你找出“重提”的语言,领会其含义。第1段介绍百草园时说:“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中“早已”、“连也”等词除了表明离开园子时间久远外,还流露了一种遗憾之情,给全文的回忆定下了留恋的基调。对百草园的留恋实际上是对当时厦门污浊社会的不满。第6段,除了“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是照应第3段外,全是抒发旧重提的感慨。“觉得做人之险”是鲁迅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是想整治社会中的“美女蛇”。“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的遗憾

15、,是针对着鲁迅在厦门时身边还有“美女蛇”而发的感慨。那么,为什么又说“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呢?这句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是相传的、故事中的蛇,因故事带点儿迷信色彩,当然决不会真有的。鲁迅此处也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极想得到“飞蜈蚣”,决不是因为见到了故事中的蛇。那么重提此事的目的也就清楚了。文章结尾提到大本的绣像时,鲁迅感慨道:“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说他的同窗随地位的升高,越接近统治者越不会珍惜这本绣像的。而鲁迅却十分痛惜,痛惜绣像,痛惜做指甲戏、画画儿那种不受封建教育束缚的生活。这种感慨是记叙的自然延伸,并和开头对百草园的留恋相呼应,首尾情调一致。不难看出,鲁迅重提旧事是在追寻童年生活的美。而追寻中又有一种伤感。这伤感不仅是因岁月流逝,童年不可复得,而且还由于对美的强烈追求,也含蓄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