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69959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

2、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二、初读课文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3、检查识字情况。4、检查朗读。三、理解课文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

3、?你还能说出什么计?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5、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四、拓展延伸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五、书写生字篇二学习目标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学法点悟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整体感知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

4、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疑难解析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

5、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

6、抚掌大笑,并说 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语言揣摩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研究课题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

7、,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自主探究探究前期导引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基础巩固集练一、字音字义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司马懿( ) 城铺( ) 鹤氅 ( ) 纶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讫(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失色:妄行

8、出入:笑容可掬:抚掌:骇然:言讫:二、简介人物罗贯中: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关兴:张苞:三、关于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四、问题探究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

9、景有何作用?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

10、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五、欣赏评价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答: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答:六、拓展阅读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

11、。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选自三国演义)探究建议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

12、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篇三教学目标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

13、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二、整体感知1、出示字词司马懿(y) 旌旗(jng) 隐匿(n) 城铺(p) 妄行(wng) 擅动(shn) 鹤氅(chng) 纶巾(gun) 焚香(fn) 模样(m) 麈尾(zh) 抚掌(f)远遁(dn) 言讫(q) 笑容可掬(j)

14、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三、孔明之智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 ,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

15、,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