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北彭家窝牛灯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690658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剑北彭家窝牛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剑北彭家窝牛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剑北彭家窝牛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剑北彭家窝牛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剑北彭家窝牛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剑北彭家窝牛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剑北彭家窝牛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剑北上寺彭家窝“牛灯”康驷忠说到牛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它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我国农耕文化一个阶段的发展史上的缩影,从农民对耕牛的崇拜,演绎进化到一个图腾的崇拜,它是蜀北剑邑山村颇具声名的春灯社火之一,与龙灯、狮灯、车车灯、采莲船、马马灯等表演形式并存且流传至今,流行于清江河山村水岸,着实宣染烘托了古今年节之欢乐喜庆,昭示了人间之太平、祥和,备受城乡仕农工商之青睐,究其渊源,皆有出处。比如龙灯取自佛家天龙八部,保佑人间雨顺风调。狮灯或与佛门“金毛狮子吼”“谛听”有关,驱邪避祟,保佑吉祥;马马灯又称“跑报子”,与古道驿传军情急报相扣;车车灯则源自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2、”义薄云天,感动千秋。彩莲船则是江南一带秋采莲实的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诸类此,众说纷纭,然均乃小异而无碍大同。唯“牛灯”这一民间传统演绎形式却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有史可稽,大有来头。众所周知,中华泱泱,乃为农业大国,历代帝王重视农桑,鼓励农耕。然远古时期,先民以简单粗糙之器在天苍野旷,茫漠无垠之山川草泽之中“刀耕火种”辛勤劳作。艰难耕耘却年复一年温饱堪忧。自奴隶社会尾期至封建社会初叶,从捕捉野牛驯化而作用于农耕以始,极大限度地降低、减轻了村夫农妇之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并获得较丰硕收成,故农耕之牛现所当然跃或为农夫家中之宝具,生存之依靠。因之,这种情绪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化,演变为图腾神话而被人崇

3、拜。诸如牛郎织女天河配,人们将牛、人已然等同。远在西周王朝就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之记载。至汉唐,皇帝倡导,官府支持,群僚襄赞,百姓认同,故尔祀牛之风流行成俗。宋时,仁宗皇帝颁土牛经之后,立春日祭祀春牛之风大炽。明代,明会典中的有司鞭春仪更作出详细规制,在对耕牛“宜蚕避疫”的认知基础上,更增添“鞭耕牛迎春祈福,涂灶却虫蚁,祈求丰收,祈求吉利旺财”之吉祥寓意和诉求。至清康熙始,“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其中“芒神”又名“句芒神”主司草木生长,亦为农家崇敬神祗,与食草之牛相匹互为唇齿,可窥见古人用心之慎密。至此,可知祭春鞭牛另赋新意。极大的丰富了农耕

4、文化之内涵,提升了图腾崇拜之档次和品位,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农家对耕牛的倚重和感恩情结。所以其历史、渊源和内涵远比其他灯种漫长,久远和深沉。其实,在明或明以前,剑州早已有崇拜耕牛之习俗,他们认为,古时人间无耕牛,仅靠人力挽犁耕地播种,“种一袜子打一鞋”,岁入微薄。上天见农民辛苦,遣神牛下凡助耕,百姓除温饱无忧外,岁晏尚有余粮。于是乎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在下寺的梵天院、天竺院等佛教寺院偏殿之中配置了“牛王殿”,供俸着一只侧卧的板角青牛,特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牛王之会”。至期,烧钱化帛,顶礼膜拜之农夫耕人,村姑蚕妇络绎不绝于道,其主旨亦不外“感恩祈福”四字。然后大排筵宴,酒之肉之共贺牛王生辰,祈

5、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节期间则蟠扎,裱糊“牛灯”走村入户。鼓乐铿锵,香烟缭绕,共庆升平。牛之灯舞称“舞春牛”,又称“唱春牛”,上寺地区则直白称之为“耍牛灯”,又称之为“牛牛灯”。及至清王朝后期,缘于生产力之发展失衡,春节耍灯之“灯种”发生了蜕变,分化。龙灯、狮灯多流行于平坝河谷较发达地区,牛灯则保留于下寺西北纯农耕山区,马马灯等其他灯种则游弋于两者之间。同时,牛灯由原来的“绵纸为角,竹篾作骨,斑烂五彩为躯”之夸张造形而改为“锯木作角,编竹为头,苎麻布纹皮”之近乎写实手法。总基调为灰黑二色,较符合百姓之现实审美情趣。剑北上寺彭家窝的牛灯正好保存了这种原汁原味的古人遗传。春节期间巡游舞

6、拜于上寺山区和下寺五山四 坝,最受庄户人家礼遇。各灯种有特定出灯日辰,龙灯选在正月初九“龙日”。狮灯则选在除夕之夜。牛灯自然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牛日”上香行礼,鸣炮出灯。牛灯由二人舞动,前导二人手执高脚方形排灯开道,一套鼓乐伴之后催。威风凛凛之板角青牛之灯由一前一后两个壮实后生操控。一如狮舞行进,随鼓乐节奏以“十字步”步伐左摇右摆,前趋后随,动作幅度强烈夸张,腾挪跳跃略无顾忌。因牛首木角锐利,稍有不慎便致意外,故牛灯所到之处,围观者敬而远之。放牛娃或者农夫由农家见多识广者扮妆。无面具,仅稍事化妆如川剧中丑角状,改手执神鞭(树枝)为“使牛棍”,肩挎道具弯犁,纤绳和枷担而随鼓点舞蹈,或套枷担于牛

7、肩作耕犁之状,或骑牛背作山野放牧之游。插科打浑,荤素无忌,方言调笑,雅俗共赏,演绎农耕之情趣,观之者有共鸣焉。舞罢一曲,跳罢一轮,板角青牛或侧卧于地,或昂首向天,或耕夫牧子作饲牛之态,一副摇头摆尾,怡然自得悠闲之际,鼓东也随之舒缓,随之轻越。此刻领灯班之首当道开场之白:长江流水昼夜流,采来清水饮神牛。神牛饮进清江水,一年四季使(方言:“用”之意)出头。然后,在接牛灯之主人家中参神: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主家堂屋门,自从神牛参拜过,子子孙孙都有名。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主家灶府君(即灶神)神牛今日参拜过一家老小享太平。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主家牛圈门,今日神牛参拜过,牛子牛孙几大群。众人一声呐咸,锣鼓骤然响动,香烟袅袅,牛灯奋蹄起舞,鞭炮随之炸响。牛灯舞于庭院,乡来观于四围,牛之灯歌随之陆续演绎。(灯词附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