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故事(35)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368992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故事(35)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中的故事(35)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中的故事(35)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中的故事(35)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中的故事(35)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故事(3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故事(35)(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中的故事(35)第二十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一章中孔子的话讲了两个事情: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见义不为,无勇也。1)人死后化为鬼,进入了一个幽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依然需要亲人来供养,所以礼乐制度最重要的三件事情里面的一件就是祭祖,这有个专称,叫做事鬼。鬼是不能随便乱事的,谁家的鬼谁祭。不但如此,就是自己家的祖先,该如何祭,谁在先,谁在后,都是有讲究的,乱不得。我们以周王为例,来看一下他每年的祭祖工作主要有哪些:1、首先要祭祀的是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能参加祭祀周王父亲和祖父的,是王室甸服内的亲属,而有资格封在甸服内的都是周王的

2、直系亲属。比如武王每天需要祭祀文王和季历(武王的祖父),有资格参加这个仪式、或者有资格祭祀文王和季历的都是武王的兄弟,像周公、召公这一类人。其余的人即便跟武王的关系再好,立的功勋再大,也没有资格祭祀,像姜太公,他每天要祭祀的是自己的父祖。2、父亲祖父上面是高祖和曾祖,就是爷爷的父亲和爷爷的爷爷,这二位距离自己的血缘关系比较远,所以享受的待遇也就差了一些,按照规定是每个月祭祀一回,称为祀。有资格祭祀这二位的,都是他们传下来的支脉,在咱们农村来讲,属于没有出五服的本家。在周代,有资格参加月祀的,是封在甸服之外的诸侯,跟周王的血缘关系比较近,属于一个老爷爷或者老老爷爷下面的。3、在上面可以享祭的人是

3、他们的远祖,纪念远祖是没个季度一次,称为享,有资格祭祀的都是周的同姓国。4、除了之上的能享受到的祖先之外,有资格享祭的还包括周人的始祖,就是追溯上去最早的那个先人,和在周族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里程碑式贡献的人,这些人虽然每年只被祭祀一次,但都是大典,大典的名称分别叫做祖祭、宗祭、郊祭、禘祭和报祭。由以上可知,礼乐制度对谁应该祭祀谁,用什么样的待遇,都是有详尽规定的。绝对不会出现一个人去祭祀另外人家祖先的事情,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公元前722年,是鲁隐公即位的第一年,按说应该是他的异母弟弟姬允即位(鲁隐公母亲的地位没有姬允母亲的地位高),当时姬

4、允年龄比较小,大夫们担心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下,国君年龄太小对鲁国不利,所以大家一直推举鲁隐公做国君。鲁隐公有心不做,又怕君主的位子失去之后,再也转不回弟弟姬允的手里,所以决定先暂时做一段时间国君,等姬允长大,再将位子让给弟弟。就在这一年的十月,鲁国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鲁隐公的父亲死的时候,鲁国和宋国正在打仗,葬礼举行得比较草率,不合礼仪,需要改葬。改葬的那一天是公元前722年十月十四日,鲁隐公没有到场。父亲改葬,儿子竟然不到场,这是哪门子规矩?鲁隐公这样做是符合制度的。照正规来讲,有资格以丧主身份去现场哭的人只有姬允,他是真正的太子,鲁隐公这样做等于告诉了人们,姬允才是鲁国的正统,鲁国是姬允

5、的。如果他以孝子的身份去现场哭泣,就相当于宣布,自己打算霸占本该属于弟弟的国家了,这种祭祀就是谄。“非其鬼而祭之”的方式有许多,目的也各不同,但无论哪一种,都属于谄的行为。就相当于现在领导的父亲死了,有人哭的比领导还伤心,这就算是谄了。谁的爹谁哭,错不得。2)见义不为,无勇也。什么是义?当为即为义,该你做的你没做,就是不义;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讲,不该做的,做了也是不义。前面讲过,礼乐制度对君子有许多特殊要求,不像对一般老百姓那么要求简单。做一个老百姓,只要搞好自己的生产,每年出足该出的劳役,别违法就可以了。做老百姓的好处还不止此,碰上个灾荒年没米下锅,国君、大夫的就得赶紧想辙救灾,是到别的国家借

6、也好,买也好,反正你是执政者你就得去想办法,老百姓相比较起来就省心了,虽然肚皮可能受点委屈,但是少操心。所以到了战国时期还有许多想开了的人不肯出来当官,自称“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无罪当贵”,没有车子不要紧,慢悠悠地走着也一样;没有肉吃不要紧,晚一点开饭,先饿饿肚子,肚子饿了吃什么都香,跟吃肉的感觉一样啊;一家人平平安安的,不会得罪上司,不害怕律法,这就是平民的尊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个前提: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总体上说还过得去。君子就不同了,在其位要谋其政,该做的不做那可是犯法的。公元前493年,晋国军与齐国、郑两国军队在铁丘一带打了一仗,史称铁之役。在这次战争中,郑国参战的人当中有一位

7、温地的大夫,名字叫赵罗,这位老兄大概是一位纨绔子弟,非常地胆小,到了战场上萎成一堆了,给他驾车的繁羽和他的车右宋勇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绑在了车子上。军吏看着不对劲,跑来问个究竟的时候,繁羽说:没有办法,疟疾发作了。赵罗是那辆战车上面的主帅,主帅也不行,站不起来,绑着也要上战场,这是你的义务,你必须尽到,这就是义。3)从礼乐文化的角度看,勇不应是逞强,不是古惑仔站在街头斗狠,而是该勇的时候才能勇。孟子说:苟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这人比较豪爽,说起话来豪气冲天,让人觉得痛快淋漓,但痛快完了之后,必须要注意这句话的反面:如果不义,无论如何都不能做。论语中有几章谈到勇,一章在泰伯篇,孔子说:好勇疾

8、贫,乱也。一个崇尚勇力又想尽快地摆脱贫困的人非常容易作乱,成为社会的祸患。今天社会上偷、盗、抢劫的大多是这一类人,或者说这一类人往往是其中的骨干。在这一点上,二千几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与现在并没有什么差别,不但古和今没有差别,就是中和外似乎差别也不大,“好勇疾贫”者容易作乱是一种人性。泰伯篇还记载了孔子关于勇的另外一句话:勇而无礼则乱。在孔子对于勇的这些评述之中,暗含了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是社会要给个人以出路,尽量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正当的途径来发展自己,二是要加强法治。既然“勇而无礼则乱”,那就让他有礼,这就是孔子前面所讲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知耻且格”意义之一部。古人非常看重一个人在武勇

9、方面的品质,孔子的弟子们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狠角色,这大概是现在一些人所不了解的,之所以不了解是由于文化发生了变异、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春秋之前的人,只要你想从政,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就必须懂得射御,用一定的勇力,否则会被瞧不起。大家都有这种本领,就不觉得稀奇了,谁也不拿它当回事情,很少论及它,就像一群鸟儿一样,大家都会飞,谁也不会那飞来说事,要说也行,那得你确实飞得比大家都出色。在孔子的一众弟子中,子路就是这样比较出色的一位,他也时不时地爱在这方面显一把,每当这个时候孔子都会出来抑制他,这给一些人造成了误会,以为孔子不重视无勇。孔子有一次对颜回说:如果有人任用,就出来做事;如果没有人任用,就静

10、待时机。能做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我和你吧。(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在一边听了,有点不服气,说:要是让你统率军队的话,你打算跟谁一起?(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老虎,徒步就敢过河,这样的莽夫我不才不跟他共事呢。我愿意跟那种遇到事情懂得戒惧,做事之前善于谋划,不做则已、做就必定成功的人共事。(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挫折,尽管他对天命非常了解,但也有忍不住发牢骚的时候,有一次,他感叹说:如果我的主张实在是行不通了,就坐着竹筏去海外,肯跟着我一起去的大概只有由吧。子路听老师这么说非常高兴,孔子一

11、看子路开心的样子,又补上了一句:由这个人别无所长,就是逞强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述而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有些人对孔子在无勇方面贬抑子路感到不忿,其实这是孔子对子路的一种爱护,他担心子路过份依仗无勇,受到伤害,换句有点哲理性的的话,叫做能人往往吃亏在自己的能耐上。4)孔子自己就是一名大力士,而且擅御能射,但他的一生却并不以勇力闻名,对于孔子来讲,本领不是用来炫耀的,或者说武力这种事情无论是作为国家还是个人能不用还是不要用的好。子路跟孔子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只有六岁,但是子路在孔子跟前却表现的像一个孩子,这跟子路爽直的性格有

12、关系,也跟他对孔子的敬重有关系。无论是谁,如果老在自己引以为傲的方面受到打击总会有些想法,特别是这引以为傲的方面还是人们都非常看重的一种品质的时候。所以,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篇)子路的问题单刀直入:君子到底应不应该看重武勇?君子的六门必修功课是礼乐射御书数,射、御占了其中两门,而且当时战争频发,今天还好好的两个国家,明天就可能打上一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的执政者没有武勇怎么带领百姓保卫国家?孔子的回答也很直接:勇敢当然是君子应该崇尚的品质,但这种品质要服从于义。狼瞫曾经做过晋襄公的车右,在古代有资格做车右

13、的人必须是勇士,不但力气大、武功高,而且还要勇敢。在狼瞫之前做晋襄公车右的是莱驹,在晋秦的一次战争之后,晋襄公派他去斩杀俘虏,结果俘虏忽然一声大喝,把莱驹吓了一跳,手中的戈也掉到了地下。狼瞫拣起地下的戈杀死了俘虏之后,又抓起吓呆了的莱驹,飞身追上了晋襄公的战车。就这样,狼瞫成了晋襄公的车右。在之后的又一次晋国与秦国的战争中,中军元帅先轸却用另外一个人代替狼瞫做了晋襄公的车右。没有任何过错,却被废黜,对狼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耻辱。狼瞫为此非常生气,他的朋友劝他说:为什么不去死?对狼瞫朋友的这个建议一些人可能会感到奇怪,失去车右资格已经让人非常难堪了,咋还把自己的朋友往绝路上推?其实这是一种

14、文化理念,我们知道日本有一种武士道精神,作为武士洗刷自己耻辱最好的方式就是死,春秋时期的中国人也是如此,一个勇士不惮于以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声誉。这是不是彰显了中日文化之间的一种渊源呢?狼瞫说:我还不知道该如何死。朋友说:我和你一起发难杀了先轸。朋友的意思是跟狼瞫一起为了维护荣誉而死。狼瞫说:周志上有一句话:勇敢却杀害自己的上司,死后尸体不能进入明堂(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不能算勇,勇为大众才是真正的勇。我凭着勇力做了国君的车右,如果因为不够勇敢被废黜,这也是应该的;如果说因为上面的人不了解我,罢黜我车右的资格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谢谢你的理解,你先等等。公元前625年,晋国和秦国在彭衙又

15、发生了一次战争,就在这次战争中,狼瞫带着他的属下向秦军冲去,再也没有回来。对此,当时的权威人士评论说:诗云:君子如果发怒,祸乱很快就会平息(君子如怒,乱庶遄沮)。狼瞫就是这样的人,受了冤屈,不是依勇作乱而是用赴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5)狼瞫的故事属于勇而有义的范畴,“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呢?南宫长万是宋国有名的猛士,在一次与鲁国的战争中被俘。当他再回到宋国的时候,宋闵公跟他开玩笑,说:我以前很敬重你,现在就不大看得起你了。有些玩笑是不大能开的,特别还是当着许多女人的时候。宋闵公的这句玩笑最终让他送了命,恼怒万分的南宫长万,找了个机会,直接把他干掉了,导致了

16、宋国的又一场内乱。对比狼瞫和南宫长万的故事可以很容易理解“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的内涵。那么为什么说“小人有勇而无义则盗”呢?小人就是普通老百姓,一个普通老百姓再有勇力,就算他是一头大象,能造成的破坏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执政的君子能恪尽职守,人们能安居乐业的时候,他对社会的危害就更小了,谁也不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跟他一起去干那些偷鸡摸狗杀人放火的营生,那毕竟是拎着脑袋的事情。君子则不同了,支撑在他背后的是一个家族,只要君子作乱,通常是整个家族参与,社会危害非常严重。小人为乱称为盗,盗的危害轻,春秋时期小人祸害社会最大的案例是鲁国柳下惠的弟弟柳下跖,人称盗跖,据说他曾经聚集了几千人,横行一时,让当时的君子们颇为头疼。一个社会一旦出现小人聚众为乱的现象,首先的根源不在于小人,而在于君子背离了自己的职守。所以季康子忧愁鲁国多盗的时候,孔子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