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685439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先依从。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

2、道德规范。 再认同。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最后信奉。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 答: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儿

3、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 答:关系性生活。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活动性生活。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学习性生活。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请预览后下载! 社会性生活。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10.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

4、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 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境界,促进人的“觉解”,唤醒人的心灵,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请预览后下载! 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前道德阶段。(学龄前0-5岁)。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它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这时期的儿童受外部规则的约束,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

5、,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在惩罚方式上,倾向于强制性惩罚。 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这是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可以违反规则,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在行为的判定上,儿童会依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断对错。在惩罚措施方面,会采用回敬性惩罚。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即道德规则。这一水平的儿童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认为规则由权威人物制定,人们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利益而遵守。 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

6、阶段二: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 习俗道德水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道德动机从具体的惩罚和报偿发展为获得社会的赞赏和避免谴责。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 阶段四:遵守法规阶段 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就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制约。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3.两个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你什么启示? 答:这两个理论总结的是一般规律,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按照既定的规律走下去,一般的规律告诉我

7、们关于道德发展的一般顺序,让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4.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 答: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 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a.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惩罚的本质,认为应对于犯错者采用回敬性惩罚而非强制性惩罚。b.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利益。儿童的集体利益不仅表现为不愿意破坏公物,还表现为更加包容为集体利益而撒谎的行为。 道德判断的发展:a.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管动机转变。b.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他认为,成熟的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它是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欲望

8、,寻求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它遵循快乐原则,即一切以快乐为本。本我是人格中最早发展的成分,天生就有。请预览后下载! 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它主要起协调作用,检查本我欲望,接受超我的指导,选择符合超我和现实的行为。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也是最晚发展的部分。它是个体内化的行为准则,同城会对本能欲望进行约束和控制。6.简述弗洛伊德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儿童十分眷恋自己异性别的父/母。以男孩为例,他们会发展出恋母情结,渴望取代父亲,与母亲在一起,但是自己又不够强大,不能与父亲抗衡。为了解决这种强烈的感情冲突,男孩会认同父

9、亲-在模仿父亲男性角色的同时内化其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发展出超我。7.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深刻,从单维向多维过渡,道德情感开始复杂化。8.道德情感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道德认知的激发力量和引导力量。 对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 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自我移情道德行为。9.移情的发展是怎样的? 答:移情是指被他人的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移情是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移情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基础;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u”型发展。10.内疚感的发展是怎样的? 答:内疚感指个体做错了事情,并感到自责。内疚感的产生

10、需要满足四种心理条件:意识到过错或过失;意识到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反省自己的动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主动对所做的伤害负责任。内疚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水平:水平一是在事件发生后个体从情绪上感到难过、后悔、内疚;水平二是个体从认识上将行为的责任归结于自己,“这都是我造成的”;水平三是个体从行为上做出形影的弥补措施或者准备弥补。11.Def道德意志: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节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12.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 答:道德意志的的目的性增强;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13.道德意志的品质的发展是怎样的? 答

11、:道德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自制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和果断性。 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14.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 答:道德行为水平总体偏低请预览后下载!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年级以后的学生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学校的劳动习惯略好于在家的。启示: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很重要。 发展趋势:“U”型 某些行为习惯低年级水平较高,中年级降低,而高年级再次升高的趋势。15.小学生典型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 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16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

12、展特点是怎样的?答: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增加。儿童在分配物品时,做出利他行为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分享物品时,儿童更有可能将物品分配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能力最强的人。17.Def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18.攻击的分类有哪些? 答:从目的分,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从形式分,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19.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 答:在学前期,儿童一般的脾气暴躁如随意乱扔东西等行为减弱,且4岁以后不再普遍。3岁以后,儿童对于他人的挑衅行为的报复性反应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用

13、的身体攻击方式开始减少,言语攻击开始增加。20对报复行为的高度容忍。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进一步成熟,他们能更及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意图。 如果对方是敌意的,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报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普遍不愿意谴责报复性的攻击行为,他们觉得“以牙还牙”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对报复性的攻击保持高度的容忍。21.攻击行为的作案者和被作案者。 答:欺负行为在儿童中非常普遍。 欺负者更可能伴有吸烟、喝酒等问题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不良的情况。 在受害者中存在消极受害者和主动受害者两个子类型。22.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答:总体上,攻击行为的发展遵循四中发展轨迹: 长期稳定轨迹,在童年期和成年

14、期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高攻击终止轨迹,早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攻击性逐渐减低直至正常水平。请预览后下载! 中度攻击终止轨迹,与前者类似。 无问题轨迹,个体一生中都维持较低的攻击水平。还有第五种类型:后发轨迹,这种模式仅限于青少年,即童年期的“乖乖孩”在进入青春期后,攻击性迸发。第五章: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亲子关系: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2.亲子关系有什么特点? 答: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 具有互动性。 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3.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年少年期都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 不良亲子关系容易引发问题行为的产生。 过分依赖母亲的儿童在学龄前会有较多的退缩和焦虑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