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667397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排序题方法:三“看” 诗歌排序题是老题,好多年没出现。这一次绵阳三诊出现了,题目如下:下面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尾两句已确定,请排出其余各句的顺序:“洛城一别四千里,司徒急为破幽燕。”(1)草木变衰行剑外(2)闻道河阳近乘胜(3)兵戈阻绝老江边(4)思家步月清宵立(5)胡骑长驱五六年(6)忆弟看云白日眠一看对仗。对仗指的是诗词中严格的对偶。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 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 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 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

2、; 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作为律诗,有这么一条规则,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每一句偶数位置上的字音要求平仄分明。就此诗的对仗来说,首先我们会出现“洛城一别四千里”和“胡骑长驱五六年”这两句。“洛城”对“胡骑”,“一别”对“长驱”,“四千里”对“五六年”。这两句,当作为首联,第一句没入韵,第二句入韵。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二看韵脚。要注意押韵的字。从六句来看,入韵的是“年”“边”“眠min”“燕”,由此可定出这相关的三句处在偶句位置。三看相联的内容。A.“洛城一别四千

3、里”和“胡骑长驱五六年”这两句,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安史之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B.“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首联下句中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与“兵戈阻绝老江边”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这是三句诗在时间上的关联。“洛城”是故土,因为“兵戈阻绝”,所以不能重返,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C.“宵立昼眠,忧而反常”,写的是生活细节,表达的是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是内容的关联,暗扣“洛城一别”。D.“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

4、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这两句的关联词是“乘胜”。由此可见,“三看”可助我们正确排序。此诗的正确排序为:(5)(1)(3)(4)(6)(2)备注:附带要说的是,拟题人没有注明诗题及其作者,是为了避免死考(凭记忆来做),检查考生对七言律诗内容与形式的把握的实际能力。赏析杜甫的恨别:恨别是杜甫于760年(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作品原文恨 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

5、燕。作品注释洛城: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作品译文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被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创作背景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

6、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作品赏析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总领全文。“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

7、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8、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9、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田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