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课后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3666923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课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课后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第

2、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 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 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 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 分为C3、C4、C

3、AM作物。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2)豆类作物 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3)糖类作物主要是指含蔗糖多的作物,用于制造

4、食糖。(4)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香料作物、编织原料作物等。3饲用及绿肥作物种类很多,包括禾谷类、豆科类、块根块茎类、饲用叶菜类等。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作物主要有三七、天麻。枸杞、灵芝百合等。调味品作物主要有葱、姜、蒜、八角等 5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答: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形成的不同的空间配置情况,称为作物分布。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那些最猛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形成新的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不同作物生活在相同的环

5、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不同长期在不同的环境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 6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依据发展种植业得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南部地区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本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以旱粮为主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作物一年二熟,种类繁多。4长江中下游稲、棉、油、桑、茶区 该

6、区耕地以水田为主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耕地水田为主。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作物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中双季稻占90%以上。7.川陕盆地稲、玉米、薯类、桑、柑橘区 粮食作物中,水、旱粮并重,水稻占主要地位8。云贵高原稲、玉米、烟草区 立体农业明显,种植制度复杂多样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必须灌溉才能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 农作物一年一熟,作物多喜凉耐寒 简述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1.专用小麦 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筋小麦,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2.专用玉米 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

7、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3.高油大豆 以提高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4.棉花 以提高棉花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目前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棉生产,大幅度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5.“双低”油菜 以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为重点6.“双高”甘蔗 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第三章1.简述作物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 作物的光温反应特性: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应用 (1)引种方面 如长日照作物的北种南移生育期变长,短日

8、照作物的北种南移生育期变短,所以引种时从光温生态环境相近的地区进行引种易于成功。(2)栽培实践方面的应用 如大豆是短日植物如果播种延迟会加快生育进程为了高产适当密植。 2营养生长: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叫做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当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叫做生殖生长。 二者的关系:1)相互制约:植物营养生长过胜时,就会不结果,同样生殖生长旺盛,那么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营养就跟不上,造成后期落花落果,或者果实瘦小。2)相互依赖:没有足够的营养就无法进行生殖生长,营养器官为生殖

9、生长提供养分。 3休眠:有些作物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扔不能正常萌发的现象。休眠原因:1)种皮厚,透气差2)胚未发育完全3)后熟作用未完成4)抑制物质的存在 。 解除措施:1)对于种皮厚透气性差可采用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等处理2)胚发育不完全或后熟作用引起的休眠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3)对于抑制物的存在采用冲洗,低温等处理 4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1)温度: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种子萌发速度加快,原产高纬度地区萌发温度较低,原产低纬需温度较高。(2)水分:种子吸水后膨胀软化有利于氧气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加快呼吸和新陈 代谢。(3)氧气:需要充足的氧气保证氧呼吸的正常进行,以提

10、供所需的能量。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水膨胀: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物质吸水膨胀(2)萌动:胚乳和子叶中储藏的养分在酶的作用下分解转化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糖,蛋白质-氨基酸,这些物质供胚生长,胚细胞不断增多,体积增大,顶破种皮称萌动(3)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和胚芽继续生长,当胚根长度与种子长度相等,胚芽长度约为种子长度的1/2称种子发芽 5根的功能:吸收(吸收水分/二氧化碳/无机盐),输导(通过维管组织),支持(根的固着作用),合成(合成氨基酸/激素/碱),分泌(有机酸)和储藏茎的功能:支持和运输,储藏(球茎,茎短而肥大)和繁殖(如根状茎)叶的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一定的

11、吸收作用,储藏作用,少数的作物的叶还有繁殖功能。6.作物花的结构:花柄(着生花的小枝 ),花托(着生于花柄的顶端),花被(着生于花托边缘或外围,有保护和传送花粉的作用),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和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花的分化发育过程:开花(雌雄蕊发育成熟花被打开)-授粉(雌雄蕊露出,花粉散放完成授粉过程)-受精(花粉管萌发,通过花柱进入子房,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精细胞与极核结合完成双受精) 7.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 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经济系数: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中,获得经济产

12、量的多少,要看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这种转化效率称为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8.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1)相互制约,主要由光合产物和分配和竞争引起的,单位面积上密度增加后,各个体所占的营养面积和空间就相对减少,个体的生物产量就相对消弱表现为穗粒数等的减少,反之亦然。(2)相互补充,如小麦播种密度低时可通过发生分蘖以形成较多穗数来补偿;穗数不足时可通过每穗粒数和粒重补偿 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a光和面积(指作物上所有的绿色面积)b光和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量数)c光和时间d光合产物的消耗(呼吸消耗,器官脱落,病虫危害) 9.源:指光合产物供给源

13、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库:是光合产物储藏库或代谢库,是指储藏,利用或消耗有机物的器官。流:指光合产物的转运和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库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连接源和库的维管系统发育是否良好影响同化物的运输,进而影响产量。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库的大小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不单纯是储藏和消耗养料的器官,同时对源的大小,特别是对源的光和性能具有明显反馈作用,生产中适当增大库源比增强源的活性和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上力争源大,库足,流畅。 10.生物品质: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食用品质:

14、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营养品质: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工艺品质: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加工品质: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11.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光照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2)温度 如禾谷类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气候冷凉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积累;烟草是喜温作物,昼夜平均温度较高等(3)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大多处于作物生长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多 耗水量大,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会降低品质。(4)大气污染 如大气中

15、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使小麦蛋白质赖氨酸 脂肪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等。(5)土壤 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物质营养的土壤能使作物形成优良品质的产品。 12.在作物的生产中如何如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答:(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对于大多数作物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播种前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质形成所遇到的温 光 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2)施肥 一般使用有机肥对作物品质较好,过量使用化肥使作物品质变差;肥料施用过少作物生长发育不良干物质积累少,产量低,品质差。(3)灌溉 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当的进行补充性灌溉通常能改善植

16、株代谢,促进光和产物的积累,因为能改善作物的品质。(4)生长调节剂,作物的生育过程中 喷施生长调节剂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品质。(5)收获 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如禾谷类大多数在蜡熟或黄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品质最优。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1.光照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度通过影响作物器官的形成和发育以及光合作用的强度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的细胞增大和分化,组织和器官分化,体积的增大和重量增加都与光照度有密切的关系,它影响花芽的分化形成和果实的发育。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日照长短与作物发育: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受到日照长度的影响,根据作物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作物积累干物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物光合速率的高低和光合作用时间长短。光谱成分:光谱中的不同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