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导游词范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66244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陵导游词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陵导游词范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山陵导游词范文各位游客:大家好 ! 我们面前的这美丽的地方就是中山陵了,我们 今天将一起浏览它的雄壮和以往事迹。人们常说 : 不到故宫、长城就等于没去过北京 ; 不到外滩 船游浦江、登东方明珠或金茂大厦就等于没去过上海 ; 不长 到西湖、宋城就不知杭州的千年风情 ; 那么不到中山陵你就 等于白来了一趟南京。大家都是大老远出来旅游的,有的以 前也许来过,有的以后可能再来,还有的可能旅游完这一趟 以后就不会再来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看其中的经典精 华少留一些遗憾。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民主革命 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因为他在日 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

2、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 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 1866 年 11 月 12 日出生于广 东香山县 (今中山市 ) 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先后求学于 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 弃医从政,并于19XX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 被推举为总理, 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 名纲领,及三民主义学说。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 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后, 经历了 “袁世凯窃国”“二 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 1921 年他在 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 192

3、4 年 1 月广州召开的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 民主义,提出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同年 11 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 劳成疾,于 1925 年 3月 12日在北京逝世。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你们也许会问 ; 孙 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 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据说,早在19XX 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 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 月 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 4 月 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

4、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 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 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 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 “吾死 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 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 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 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 命同仁。中山陵是由年轻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 于 1926 年 3 月 12 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 3 年多,耗资 150 万银元, 中山陵终于在 1929

5、 年春竣工。 令人惋惜的是, 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 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 病逝,年仅 35岁。 1929年 6月 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 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 60 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 这里。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 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 24 里的中山路。直到今 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 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 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大家现在所在的即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请朝南看, 广

6、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 重 5000 公斤,高米,腹径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 此鼎铸于 1933 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 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 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由 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 座牌坊建于 19311933,高 12 米,宽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 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 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 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 “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 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

7、伟大的博爱精 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 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 480 米,宽数十米的墓道。 中山陵的整体设计, 突出的传统风格, 庄严肃穆, 独具特色。 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 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 160 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 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 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 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 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 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

8、四大观赏树种大一,现 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 “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在古代它是用 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 铎的声音宏亮, 而且传得很远, 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 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 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 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 式开端。它高 16 米,宽 27 米,进深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 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出自礼 记 . 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意思是说国家政

9、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 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 好注解。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 9 米高的巨碑上,刻有 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 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24 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 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 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 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出碑 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 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 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

10、看 吧。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 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 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 1937 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 这两个洞就 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 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 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大家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 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 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 392 级台阶,高差约 70 米,平面距离 700 米。如从碑亭数起则 有

11、290 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 392 级台阶分作 10 段,每段 1 个平台,总计有大小 10 个平台。更妙的是,从 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 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 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 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 然而生。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 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 就因身患绝症而逝, 常令后人发出 “出 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 30 米,阔 25 米,高 29 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 座高米的华

12、表拱卫。 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 上覆蓝色琉璃瓦, 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 祭堂门额上有 “民族”“民生”“民 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 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 地正气”四字直额。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 铺地。堂内有直径米的黑色石柱 12 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 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 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传统孝色。 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 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 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

13、身坐像。像 高米,底座阔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 家保罗 . 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 雕刻而成, 并于 1930 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 全部造价 150 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 6 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 动的 6 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 “出国宣传”“商讨 革命”“国会授印” “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 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 椒图)极富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 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 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14、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 成国民党党徽图案。 室内圆形, 铺以大理石, 直径约 18 米, 高 11 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 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 直径米,深米,四周围是 1 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 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 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 像下 5 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 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 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 ; 而左派则主张穿 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 结果各搞各的, 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

15、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 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 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先生逝世时, 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 1926 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 把失败的原 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 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 已受到空气侵蚀。 1929 年 5 月 28 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 运抵浦口, 6 月 1 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 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 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

16、的水晶透明板。 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 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 ; 解放战争后 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 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 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 墓室宝顶, 呈覆钟形。 墓堡后墙设有 “中山陵建设史料展” , 近 200 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 体奉安全过程。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 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 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 1929 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 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 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 1993 年 11 月 12 日孙先生 诞辰 127 周年时落成。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解放后,中 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1961 年被国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