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66059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 不自由,毋宁死1体会作者的爱国激情,认识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意义。2掌握演讲稿大量使用问句和感叹句增强语势,突出感情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些写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亨利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2探寻背景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则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

2、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作者则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登台发表了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著名的演讲。1识字注音(1)重点字缄口不语(jin)桎梏(zh g)祈求(q)沉湎(min) 铿锵(kng qing) 毋宁死(w)陷阱(jn)(2)多音字薄模禁 蒙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1)缄口不语:闭口不说话。(2)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3)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4)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难困苦,超出寻常。(5)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6)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3、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4词义辨析(1)乞求祈求企求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得到”的意思。异:“乞求”指请求给予,“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企求”指希望得到。判断正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村民们选择在镇政府官员面前下跪祈求,但镇政府官员对此置之不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古巴接受放疗归国,向支持者发表演讲,含泪乞求上帝助其战胜癌症,称还要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事情。()了解老百姓对幸福的企求,才能找准执政为民的方向。()(2)部署布置同:都是动词,都指安排人力、任务、活动、事情等。异:“部署”指有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布置”指具体安排、配置;还指在某个场所摆设、陈列东西。判断正误

4、:国务院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澳大利亚队主教练约恩乌里亚特在暂停时布置战术。()(3)置之度外置若罔闻置之不理同:都含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异:“置之度外”指把生死、荣辱、安危、苦乐等放在个人考虑之外。“置若罔闻”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置之不理”指把事情、人、言论、情况等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判断正误:导弹发射时,我们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现场开展工作,有的同事还写好了遗书。()“新拆迁条例”明确规定未签订补偿协议不得强制拆迁,并明确取消了行政强拆,但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仍置若罔闻。()包公文化园

5、内荷莲飘香,一名女子走进荷塘内采摘莲花,一位大爷见此进行劝阻,而这名女子置之不理。()1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亨利是怎样争取那些主张与英国妥协、避免武力冲突的议员的?提示:(1)攻其心。亨利一开始就用委婉、舒缓的语调肯定他们的良善用心。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为争取众多的拥护者奠定了基础。然后,他集中剖析了这些人的共同心理:“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此之谓幻想;认为“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此之谓畏惧。从而软化对方。(2)启其智。针对一部分人的幻想,他详尽陈述(北美殖民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英帝国)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妥协的错误想法,启发他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

6、来”。指出“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3)奋其情。为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立场分歧,争取广泛支持,他在人称的使用上很讲究艺术性,少用、慎用“您”,而基本以“我们”称对方。为了加强感人效果和说服力,他还大量使用了呼告、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2“不要相信它,先生,那是在您脚下挖的陷阱。不要让人家的亲吻把您给出卖了。”句中“亲吻”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提示:这种“亲吻”只是表面的友好,是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统治方略之一,目的仍然是要取得对美国的统治权,仍然要奴役美国人民,这种微笑并不是给予了美国人民以人格的尊重和对美国主权的认可,微笑的背后是枪炮和战争,这才是更为可怕的。作为一个主权国家

7、,如果没有自己的主权,这个国家的人民就是在出卖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爱国之人就应看清殖民者为其设立的陷阱,否则,人民遭受的将是亡国灭家的痛苦。作者在这里用“亲吻”一词有力地揭露了英国统治者对待殖民地的虚伪态度,也引发了当时美国人的深深思索。3据相关资料记载,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提示: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觉,准备战斗。为了让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他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演讲之初,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独到见解表示

8、了钦佩。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的观点不同,不是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国家大事时不能缄口不语。然后直截了当地指出主和派“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并详尽地陈述了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对主和派进行批驳。接下来针对主和派的“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为三层展开说理。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作结,表达了自己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1作者为什么不一开篇就表明自己的观点?提示:作者并没有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用了两个段落来分

9、析前面的先生们演讲中存在的认识问题。这样做有几个原因:第一,不破不立,不指出其弊病所在,就很难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击破其观点,自己的观点就胜利了一半。第二,前面作演讲的人并不是美国的敌人,所以一开始就采取尖锐对立的做法不利于团结更多的人投入战斗,因此作者批驳中有劝勉,立论时有期望。第三,作者审时度势,巧妙铺陈,借言爱国和人性之机,消除对手戒备,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推出自己的观点,取得让对手毫无反击余地的胜利。2从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内容看,议员们对待英国的态度可以分成几类?作者演讲主要是针对持哪一类态度的议员?提示:(1)议员们对待英国的态度有三类:第一类是主张效忠英国,但只是少数。第二类

10、是主张向英国妥协,避免武力冲突,这类议员是需争取的对象。第三类是主张同英国作战,争取自由。(2)第一类:很难用言语打动他们,使他们转变立场。第二类:他们反对战争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对英国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二是认为英国力量强大,自己势单力薄,万一开战,后果不堪设想。亨利的演讲就是针对第二类保守派和温和派进行的,内容紧扣他们的两点理由,逐层进行批驳。3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不自由,毋宁死”?提示:英国殖民主义长期残酷剥削和压迫北美洲的居民,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迫,极力主张妥协和解。而激进派人物帕特里克亨利则主张通过战争的方式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自由和真正的和平。这篇演讲词以

11、“不自由,毋宁死”为题,高扬战斗的旗帜,表达了作者誓死争取自由、独立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亨利强烈的爱国之情,有着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自由”是一个永恒而诱人的话题,多少人为了自己或他人的自由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有人在“自由”的光晕里做着有悖自由的事情;也有人将“自由”当作一块诱饵,把渴望自由的人像动物一样关进笼子。对待“自由”,你是如何看待的?提示:观点一:自由,就是能够选择自己所爱、所想。而“选择什么”必然伴随“不选择什么”,必然伴随着“失去”和“付出”,付出金钱只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可能还要失去“事业”“时间”“健康”“友情”“亲情”“爱情”观点二:自由是一种价值,但只在涉及具体

12、的个人时才存在,否则它也就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了。抽象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认为自由是绝对的想法是无法为之辩解的,因为,归根结底,那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自由。我们必须为自由而战,但那是一种负有责任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观点三:没有一个人能获得完全的自由,所以才有人不断挣脱束缚,痛并快乐着。梦想家总把自由当作追求的乐土,却不知自由的珍贵就在于没有人能完全长期地获得。退而求其次,自由的内在形态反而因为外在的束缚而更让人感觉其带来的快乐和兴奋。只有精神上强壮的人才能永远地保有,也许病痛的人比正值壮年的人更加悠游在世间,因为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感受。1多用呼告的修辞手法。文中有大量呼告性的句子,如:“主席先

13、生,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先生,那是在您脚下挖的陷阱”“先生,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君采取的最后手段”“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这样的句子,可以唤起听众的注意,增强吸引力,便于听众接受自己的主张。2多用问句和感叹句,增强语势。一篇演讲稿,如何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调动听众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问句,例如:“这些战争部署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其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的话,那么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所在?”“我们已经辩论十年了,可辩论出什么更好的抵御措施了吗?没有。

14、”“况且,我们已没有选择余地了。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这样的句子,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强烈的语势直接传达给听众,便于直觉思维,便于引起共鸣。导练目标妙用反问增强语势作为演讲稿,调动起听众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但给“主和派”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和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难道为了解决争端,赢得自己的爱而诉诸武力,我们就应该表现出如此的不情愿吗?”通过反问,揭示了英国政府和平外交外衣掩盖下的种种阴谋和卑劣行径,借此唤醒那些沉湎于幻

15、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人们。再如,“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通过这些反问,帕特里克亨利把自己的情感直接传达给听众,借以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根据下面的材料,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小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小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嘎嘎!”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创意激活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行文时可以把一些观点句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范例展示兔非鱼让兔子下水,让走兽高飞,岂不是强“兔”所难吗?我们总希望培养全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