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64814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六)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1、2题。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特征A.B.C.D.2.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具有一定范围、形状都非常脆弱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边界具有过渡性A.B.C.D.【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第2题,由图

2、可知,生态区具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但区域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得多。下图表示分布在Q线附近的带状景观长廊,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回答3、4题。3.Q线上地理差异较小的是()A.地域文化B.海拔高低C.纬度高低D.温差大小4.关于图中四地说法正确的是()A.由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口储水而成B.地处山区,城市形态为放射状C.垂直带谱与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卑斯山相似D.地周边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解析】3选C,4选D。第3题,沿线东西距离相差5 000多千米,上下落差5 000多米,温差较大,地

3、域空间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纬度大约都在30N,差别较小。选项C正确。第4题,青藏高原湖泊群多是冰蚀作用或断陷构造形成的;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上,城市形态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贡嘎山垂直带谱的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而阿尔卑斯山垂直带谱的基带是常绿硬叶林带;地位于东南丘陵,属于亚热带酸性土壤分布区,有利于茶树种植。选项D正确。【知识拓展】神秘的北纬30在北纬30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0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附近。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谜团

4、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北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30线附近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2015湘潭模拟)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5、6题。5.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6.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A

5、.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解析】5选D,6选A。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我国某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下图为某省城市人口比重与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7、8题。7.图中表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

6、曲线是()A.B.C.D.8.根据图中曲线可以推断,该省()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始终最大B.近年来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解析】7选D,8选B。第7题,该省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工业强省”可知,1985年时比例最大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例在不断地上升并且要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例小幅度变化,由此可知是城市化水平、是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第8题,1985年前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低于第一产业,A错;近年来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很快,说明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B正确;图中显示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第一产业,C错

7、;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下降,但其产值总量是上升的,D错。(2015泸州模拟)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9、10题。9.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组合合理的是()A.草地减少-过度开垦B.耕地增加-草地退化C.荒漠扩大-水土流失D.森林减少-矿山开采10.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后退径流季节变化减小通航能力下降A.B.C.D.【解析】9选A,10选C。第9题,由图可知,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说明该时期过度开垦导

8、致草地减少。第10题,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通航能力下降;由于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扩张;由于缺乏植被覆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增大。11.(2013四川文综)下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A.昼夜温差大B.秋雨绵绵C.气候湿热D.台风频繁【解析】选A。该地民居高大可减少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室内的影响,屋顶为拱顶或平顶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说明该地冬天气温很低。综合分析可知该地气候比较干旱,

9、又是中纬度地区,应该位于亚洲中纬度的内陆地区,气候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不会受到台风的影响。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5赤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温度介于1525。年降水量必须达到1 5002 000毫米。海拔5002 000米。刚果民主共和国是世界著名kivu咖啡生产地,其东部尤为正宗。近年来,国际咖啡市场形势处于良好态势,刚果民主共和国计划大规模扩大咖啡生产。大英加水电站堪称世界最大,可能也是最具争议的大型水能开发计划,总投资800亿美元,由11个水坝和6个水电项目组成。(1)分析图示区域气候特点的成因。(2)说明大英

10、加水电站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3)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盛产优质咖啡的原因是什么?(4)简述刚果民主共和国大规模扩大咖啡生产将对刚果河水文特征的影响。【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赤道附近,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成因主要是纬度、地形和赤道低气压的影响。第(2)题,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从水量和落差两个方面来分析。第(3)题,本题要结合材料“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温度介于1525、年降水量必须达到1 5002 000毫米、海拔5002 000米”来分析,通过图中信息可知,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5,年降水充沛,光、热、水充足;

11、位于盆地和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适宜,地广人稀,使其盛产优质咖啡。第(4)题,大规模扩大咖啡生产造成森林、草原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重,使刚果河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率增大。答案:(1)位于赤道两侧,纬度低,海拔较低,终年高温,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降水变率小,降水量大,终年多雨。(2)流域降水丰富,集水面积广,径流量大;地处峡谷,河流落差大,径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3)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5,年降水充沛,光、热、水充足;位于盆地和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适宜,地广人稀,有利于扩大种植规模。(4)大规模扩大咖啡生产造成森林、草原等植被减少,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能力降低,

12、使刚果河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率增大。13.(能力挑战题)(2015河西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读图回答问题。(28分)(1)比较图中、两地地形特征的差异。(2)图中河口以上河段水量逐渐减小,试分析原因。(3)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4)长期以来,M省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试根据该省资源状况列举其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和相关信息可判断,地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而地为黄土高原,地表崎岖,沟壑纵横。第(2)题,图中河口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地区,由于自然原因(降水量、蒸发量和支流汇入量等)和人为原因(生产和生

13、活用水),使得水量逐渐减小。第(3)题,从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种植业分布北界看,种植业向北扩展;开垦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第(4)题,M省为我国的山西省,从图中信息看,该省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矿,因此可发展冶金、钢铁、化工和电力等工业。答案:(1)差异:地(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沙漠广布;地(为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沟谷地貌发育)。(2)自然原因: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几乎无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3)种植业向北扩展。影响: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4)冶金工业(钢铁或炼铝工业);(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