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643319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基础习题答案第9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1答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到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主要用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 正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空冷或风冷的热处理方法。可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对一般零件,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 淬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浸入到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可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存在很大的内应力,脆性也相应增加。淬火后一般需回火。淬火还可提高其抗腐蚀性。 调质:淬火后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可获得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均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较为重要的零件设计中。 表面淬火:

2、迅速将零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冷却,使工件表层淬火的热处理方法。主要用于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以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同时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都有所提高。 渗碳淬火:将工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一定时间,使介质中的碳渗入到钢件中的热处理方法。适合于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可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而仍保留芯部的韧性和高塑性。 9-2解 见下表 9-3解查教材表 9-1,Q235的屈服极限 查手册 GB706-88标准,14号热轧工字钢的截面面积 则拉断时所所的最小拉力为 9-4解 查教材表9-1,45钢的屈服极限 许用应力 把夹紧力 向截面中心转化,则有拉力 和弯距 截面面积 抗弯截面模量

3、则最大夹紧力 应力分布图如图所示 图 9.3 题9-4解图 9-5解 查手册,查手册退刀槽宽度 ,沟槽直径 ,过渡圆角半径,尾部倒角 设所用螺栓为标准六角头螺栓,对于 的螺栓,最小中心距 ,螺栓轴线与箱壁的最小距离 。 9-6解 查手册,当圆轴 时,平键的断面尺寸为 且轴上键槽尺寸 、轮毂键槽尺寸。 图 9.5 题9-6解图 9-7解 (1)取横梁作为示力体,当位于支承 右侧 处时 由 得 由 得 由得 由 得 ( 2)横梁弯矩图 图 9.7 题9-7解图 ( 3)横梁上铆钉组的载荷 力矩水平分力 垂直分力 9-8解 水平分力在每个铆钉上产生的载荷 垂直分力 在每个铆钉上产生的载荷 力矩 在每

4、个铆钉上产生的载荷 各力在铆钉上的方向见图所示 图 9.9 题9-8解图 根据力的合成可知,铆钉 1的载荷最大 9-9解 铆钉所受最大载荷 校核剪切强度 校核挤压强度 均合适。 9-10解 支承 可用铸铁HT200或铸钢ZG270-500。其结构立体图见图。 图 9.10 题9-10解图 支承 的可能失效是回转副的磨损失效,或回转副孔所在横截面处拉断失效。 9-11解 ( 1)轮齿弯曲应力可看成是脉动循环变应力。 ( 2)大齿轮循环次数 ( 3)对应于循环总次数 的疲劳极限能提高 提高了 1.24倍。 9-12答 由图5-1可见,惰轮4的轮齿是双侧受载。当惰轮转一周时,轮齿任一侧齿根处的弯曲应

5、力的变化规律:未进入啮合,应力为零,这一侧进入啮合时,该侧齿根受拉,并逐渐达到最大拉应力,然后退出啮合,应力又变为零。接着另一侧进入啮合,该侧齿根受压,并逐渐达到最大压应力,当退出啮合时,应力又变为零。所以,惰轮4轮齿根部的弯曲应力是对称循环变应力。 9-13答 在齿轮传动中,轮齿工作面上任一点所产生的接触应力都是由零(该点未进入啮合)增加到一最大值(该点啮合),然后又降低到零(该点退出啮合),故齿面表面接触应力是脉动循环变应力。 9-14解 ( 1)若支承可以自由移动时,轴的伸长量 ( 2)两支承都固定时,因轴的温升而加在支承上的压力 9-15 基孔制优先配合为 、 、 、 、 、 、 、 、 、 、 、 、 ,试以基本尺寸为 绘制其公差带图。 图 9.13 题9-15解图 9-16答 (1)公差带图见题9-16解图。 ( 2)、 均采用的是基轴制,主要是为了制造中减少加工孔用的刀具品种。 图 9.15 题9-16解图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