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642618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山大学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题目:庆铃NKR77GLEACJA*前悬架设计学院系:车辆与能源学院年级专业:09 级车辆工程(1)班学 号:9学生*:魏天奇指导教师:韩宗奇 教师职称:教 授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院系: 基层教学单位: 学 号学生*专业班级设计题目设计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工作量工作计划参考资料指导教师签字基层教学单位主任签字说明:此表一式四份,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系部各一份。年 月 日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评审意见表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年 月 日辩论小组评语:成绩:评阅人:年 月 日课程设计总成绩:辩论小组成员签字:年 月 日. z.-计 算 及 说 明

2、一、参数计算1选择悬架主要参数:nc、fc、Cs、.n0、f0满载偏频nc偏频为评判整车平顺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在设计悬架初期就要先定义偏频的*围。根据书中要求,货车满载时,前悬架满载偏频要求在1.502.10Hz,但货车对于平顺性的要求比拟低,暂取nc=1.9Hz。满载静挠度fc悬架的静挠度fc会直接影响到车身振动的满载偏频,因此,要想保证汽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必须正确选取悬架的静挠度。而且前悬架的静挠度要比后悬架的静挠度大些,这有利于防止车身产生较大的纵向角振动。在选定偏频后可以依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前悬架的静挠度满载静挠度fc =25/ nc2=25/1.92板簧线刚度Cs悬架的线刚度指的

3、是车轮保持在地面上而车厢做垂直运动时,单位车厢位移下,悬架系统给车厢的总弹簧恢复力。钢板弹簧作为悬架中的弹性元件,它自身的线刚度会影响到悬架的线刚度,从而影响车厢的位移量,这里用如下的公式计算板簧的线刚度。满载时单个板簧上的垂直载荷空载时的偏频n0 及挠度f0计算出满载时的偏频nc和静挠度fc后,还需要通过空载情况下的静载荷求出此时的偏频及挠度。空载时单个板簧上的垂直载荷空载挠度空载偏频n0=5/=5/2.确定板簧总长L,满载静止弧高Ha,上、下跳动挠度fd下、fd上板簧总长 板簧的长度为弹簧伸直后两卷耳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般由设计人员确定,确定板簧的总长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a增加钢板弹簧的长

4、度能明显降低弹簧应力,提高使用寿命;b板簧长度增加能降低弹簧刚度,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c在垂直刚度给定的条件下,板簧长度增加又能明显增加钢板弹簧的纵向角刚度。因此,原则上,在总布置可能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将钢板弹簧取长些。对于客车的后悬架推荐在如下的*围内选择:L=(0.260.35)轴距应尽可能将钢板弹簧取长些,原因如下:1,增加钢板弹簧长度L能显著降低弹簧应力,提高使用寿命降低弹簧刚度,改善汽车平顺性。2,在垂直刚度c给定的条件下,又能明显增加钢板弹簧的纵向角刚度。3,刚板弹簧的纵向角刚度系指钢板弹簧产生单位纵向转角时,作用到钢板弹簧上的纵向力矩值。4,增大钢板弹簧纵向角刚度的同时,能减少

5、车轮扭转力矩所引起的弹簧变形。代入数据得L=(0.260.35)2700=718.9967.75,最后选择的钢板弹簧的长度为1020mm。满载静止弧高Ha 满载静止弧高 是装配到汽车上之后的板簧弧高,一般前悬架为Haf=1020mm,考虑到钢板弹簧安装好后有足够的上跳动挠度,将满载静止弧高取12mm。上、下跳动挠度fd上、fd下悬架弹簧的动挠度fd与其限位行程有关,二者应适当配合,否则会增加行驶中撞击限位的概率,使平顺性变坏。上跳动挠度一般取为(0.71.0) fc,过大则板簧的最大应力增大,过小则容易碰撞限位块。带入相关数据得出这里设计的前悬架的上跳动挠度*围(4.8486.925)cm,考

6、虑到悬架弹簧的动挠度 与其限位行程 很好的配合,将上跳动挠度 定为6.5cm。下跳动挠度 略小于 ,定为6cm。3选择板簧片数及断面参数板簧片数初选总片数n和主片数n1,建议前簧取n= 6 、7或8,n1 =1或2。片数少些有利于制造和装配,并可以降低片之间的干摩擦,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综合考虑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与静载荷,将板簧总片数n 定为8,主片n1定为2。断面宽度与高度在研究钢板弹簧时,常将其抽象成简支梁。因此可利用简支梁的挠度公式计算板簧的总惯性矩J:挠度系数, S:骑马螺栓距离;K:非工作长度系数,表征骑马螺栓的夹紧程度;K= 0.5为刚性夹紧,K = 0 为挠性夹紧;查国标GB122

7、284选取簧片的断面参数,即宽度b,厚度h,假设为矩形截面,则惯性矩为:假设选用双槽钢,材料手册上都给出了J和中性层的位置,其惯性矩为:用5或5计算出的J与4计算的比拟,应大致相等,否则调整片数或断面参数,直至满意为止相对误差小于5%。其中各参数选取如下:= n1/n=2/8=1.5/1.04(1+0.5)=1.5/1.04(1+0.50.25)K=0.5S=68mmb=70mmh=6.5mm将这些参数值代入公式相对误差符合要求。4.板簧的应力校核1平均应力抽象成简支梁的板簧在承受载荷Q、变形为fc时,根部应力为:c= cc为许用静应力,经应力喷丸处理的弹簧钢:前簧:c=350450 MPa代

8、入相关数据可得满足要求。2最大应力最大应力即板簧产生最大变形时的应力:代入相关数据可得: 1000MPa 满足要求。5.各片长度确实定簧片长度是指其各片的伸直长度。有两种设计方法,一是等差级数法,二是作图法。这里采用等差级数法:等差级数法是将板簧总长度与骑马螺栓S之间的差分成与片数相等的长度等差数列,相邻各片的长度差是相等的。 公差代入相关数据得则6.板簧的刚度验算对板簧刚度进展验算时,可以把板簧抽象成前述简支梁载荷为Q,也可以抽象成悬臂梁。抽象成悬臂梁的模型其插入端在车轴处,其长度和载荷都是简支梁的1/2。这两种模型在力学特性上是等价的。进展刚度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共同曲率法,一是集中载荷法

9、。此处用共同曲率法。 该方法假设:1板簧各片之间密切接触,无间隙;2忽略片间摩擦力。这两个假设等价于:在板簧的任何截面上,各片的曲率或曲率半径及其变化都相等;各片承受的弯矩与其惯性矩成正比。如图1。图1 共同曲率法力学模型设在任意截面上,第一片主片曲率半径为,则第二片为,第片为各片等厚,或者,由于厚度,故可认为:当载荷变化,变形挠度增大后,有:,即说明板簧各片在任何载荷下都有一样的曲率半径和变化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它重新组合成图2所示的单片阶梯型梁:nc=1.9Hzfc=6.925 cmQ=7.136KNCs=1.03KN/cmQ0=5.982KNf0=5.805cmn0=2.075HzL=1

10、020mmHa=12mmfd上=6.5cmfd下=6.0cmn=8n1=2=0.25=1.282K=0.5S=68mmb=70mmh=6.5mm12806.38mm412816mm4相对误差=1c=446.381Mpa=865.354MpaL1=1020mmL2=1020mmL3=884mmL4=758mmL5=612mmL6=476mmL7=340mmL8=204mm0*图共同曲率法的等效模型这是一个端部作用集中载荷的变截面悬臂梁模型。设各截面的弯矩在长度方向的变化为M*,惯性矩为*,用能量积分法求出端部变形:U=刚度: 整理可得如下公式:式中:为修正系数,修正由于抽象成悬臂梁模型引起得误差

11、,其值由经历确定。一般矩形截面簧片取0.900.95,双槽钢取0.830.87。i = 1、2、3n为各不同板簧段的惯性矩和。如图3:ABCDEFG图3 板簧各段的惯性矩在AB段 i = 1, 在BC段:i = 2, 在CD段:i = 3, 如果式中的主片长度取有效长度,其余的各片,则计算出的刚度是板簧总成的刚度可用于检验钢板弹簧的产品刚度。由于各个板簧有一样的厚度与宽度,则各个段的惯性矩一样,即。代入数据有满足要求。7.各片应力计算上面用共同曲率法,根据假设,在悬臂梁模型根部,各片所承受的弯矩与其惯性矩成正比,即:i = 1n ,分别为根部的总弯矩和总惯性矩。且 =,故有:根部应力:代入数据

12、有满足要求。8.预应力及其选择板簧在工作中,以主片断裂最常见。断裂的部位常发生在卷耳附近;骑马螺栓附近;下片的端部。因此,在设计板簧时,适当加强主片的强度,对提高板簧的寿命和可靠性很有必要。加强主片的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多主片二片或三片,二是主片的厚度大于其他片,三是置预应力。在设计板簧时,有意识地将各片设计成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不等,自上而下,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如图7b所示,当中心螺栓装配成总成后,各片便严密贴合,具有近似相等的曲率半径。如图7a所示,这时,虽然外载荷,但由于各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片都产生了一定的应力。很明显,主片及靠近主片的几片,曲率半径变小,上外表有了负应力压应力;而下面几片的上外表都有了正应力拉应力。这种由于各片之间自由曲率半径不等而相互作用产生的应力叫预应力。设置预应力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材料,提高板簧寿命和可靠性,而且可以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