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63562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述史】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2014-11-13经济观察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祥银博士刚过而立之年,但早在1995年即 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研究结缘一一口述历史不仅要尽量客观地描述历史,更要发挥记忆的主 观性特质,即从历史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口中得出对过去更深层次的认识,即在历史的背后:人们是怎么 想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过去的?人们想从他们的过去经历中得到些什么?人们又怎样用过去解释他 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世界。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燕舞/采访人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口

2、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祥银博士刚过而 立之年,但早在1995年即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研究结缘“口述 历史”是指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或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 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2004年8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的半年之前,杨祥银即已在北京和台北分别出版两部专著: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和口 述史学。2009年,杨祥银申报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成功获得国家社科 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其主持的温州人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温州归侨口述历 史等项目随后也获得各种资助。今年10月,由杨祥银博士主编的集刊口述史研究(The Ora

3、l HistoryStudies),在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保罗汤普逊(Paul Thompson)和定宜庄等海内外口述史学大家纷纷受邀出 任该刊学术委员。口述史研究的创刊堪称国内口述史学界的标志性事件一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年9月曾创立口述历史,可惜出版四辑后于2006年因故陷入停顿,与 之配套的“口述自传丛书”也只出版过舒芜、文强、黄药眠等几位的口述自传。10月上旬,口述史研究在京首发,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于沛、中华口述历史研 究会秘书长左玉河以及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员雷颐等出席,于沛寄望该刊“成 为推动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

4、交流平台”;雷颐、杨祥银与一些口述 历史实践者则研讨了“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首发式后,笔者专访了杨祥银。:杨祥银:燕多舞燕舞:现代口述史学在中国大陆被广为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华裔历史学 家唐德刚先生,他当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整理的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甚至不完整的张学良口述历史,1980年代以来被陆续引进 大陆。但是,正如您在发刊词中所考察的一一国际口述史学界一般将美国历史学 家阿兰内文斯(Alan Nevins)于1948年创建的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视为现代口述 史学诞

5、生的标志,“口述史学的现代应用也不过是新近的事”“现代口述史学” 的“现代性”,究竟是指口述资料作为史料乃至历史学分支的合法性的上升,还是 也包括它的“现代应用”?杨祥银:的确,中文学界和读者对于口述历史(史学)的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 应归功于唐德刚先生,他当年参与的与胡适、顾维钧、李宗仁和沈亦云四人的访谈工作正好是哥大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于1958一1980年间开展的“中国口述历史计划(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 ”的一部分,该计划由哥大历史学教授韦慕廷(C. Martin Wilbur)和经济学教授何廉(Franklin

6、Lien Ho)共同发起。该计划在哥大、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Humanities )等机构的资助下,根据当时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规范程序,共采访了 16位中国名人政要,经过转录、整理和编辑之后,最终形成了 16部口述 自传。哥大所做的另外一项有关中国主题的影响深远的口述历史计划,则是张学良口述 历史访谈。在1991年至1993年间,由张之丙和张之宇两位学者对张学良进行了60次访谈,共获得录音资料约7000多分钟。这些资料经过整理之后一直保存在哥大图书馆专门设立的“毅荻书斋”(Peter H. L.

7、and Edith C. ChangReading Room),可喜的是,这批资料经过国内一些学者的重新整理和修订之后,已于今年9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7卷本,含1卷注释/索引)。需要补充的是,唐德刚先生早在1991年就在纽约倡议成立了“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 ”,该会以提倡、 鼓励、推动和从事中国近代口述史研究、资料保存、编辑及出版为宗旨。当然,之所以将1948年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创建视为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标 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国际口述历史学界的一种习惯性共识。不过,这

8、也 反映了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在它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口 述历史计划和机构也相继应运而生。1952年,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Texas)和森林历史学会(Forest History Society)分别开展了有关美国石 油工业和森林木材行业先驱的口述历史计划。两年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口述历史专业机构一一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195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UCLA)也创建了 口述历史项目(Oral History Program)。至此,到1

9、960年之前,美国第一批以大学为基础的口述历史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基于哥大开创的口述历史模式,从1948年到1960年代中期,口述史学在美国的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至U1965年,全美共有89个口述历史计划。与此同时,美 国口述史学发展开始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综观现代口述史学在当代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辐射走向,它发端于 20世纪中叶的美国,19601970年代开始兴起于加拿大和英国,19801990年代以来逐步流行于世界各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力地促进 了历史学研究的深化与革新,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妇女(性别)研究、赋权研究(

10、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 诉讼、残障研究)、传记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文化研究等人文、社会和 自然科学领域,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多国都拥有全国性的口述历史组织,它们不仅频繁地召开各种学术会 议和出版学术刊物,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的活动重心 从北美洲和欧洲向亚洲、非洲、澳洲和南美洲延伸。作为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 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激进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过去的 60多年间,尽管遭遇来自各方的挑战与质疑,但在几代口

11、述历史学家的共同努 力下,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燕舞:口述史研究创刊号“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单元,约请了女性、战争 与回忆:三十五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作者李丹柯博士撰写口述史与重庆妇 女抗战;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黄慧贞博士则撰文探讨了口 述历史作为香港妇女史研究的进路。口述史在海内外女性研究或妇女史研究中 如此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颠覆和补充既往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 吗?杨祥银:女性口述历史不仅有助于挖掘被忽略被遮蔽的历史声音,更有助于补充 乃至颠覆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作为社会的相对弱势群体,妇女一直 以来都是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传统历

12、史叙述的“缺席者”与“失语者”,而口述历史 正是我们试图将那些被忽视的妇女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融入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 理解与反思的基本手段。正如美国女性口述历史先驱肖娜格拉克(Sherna Gluck)在她的经典论文女人是如此的特殊吗?女性口述历史(Whats So Special aboutWomen? Womens Oral History)中所宣称的:“不再保持沉默,妇女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历史运用她们自己的声音和经历。我们正在挑战那些所 谓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的传统观念,进而肯定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历史。运用 与人类记忆同样古老的口头传统,我们正在重建我们自己的历史。”西方女性口述历史最先兴起

13、于1970年代,除了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女性口述历史计划之外,研究者们还利用相关杂志就女性(主义)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 实践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领域也为口述史学自身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很多 借鉴意义。在中国大陆,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女性口述历史计划是李小江教授主持的“二 十世纪妇女口述史计划”,它从1992年正式启动,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将妇女这一主题与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尝试,参与者逾千人次,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和少数民族地区,该计划于2003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四卷本“2 0世纪中国 妇女口述史丛书”。近十年来,国内还有一些女性口述历史作品相继问世;不过, 有关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

14、一步提咼。至于港台两地女性口述历史的发展情 况,可以参阅口述史研究创刊号中的相关文章。燕舞:在需要实现社会和解与转型正义的地区,口述访谈有什么作用?能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一些疗救集体性社会创伤的功效吗?杨祥银:口述历史是否真的能起到促进社会和解与疗救集体性社会创伤的功效, 口述史学界现在对此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结论。不过,在世界各地,这种尝试被不断地运用,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口述历史逐渐成为恢复与记录冲突、战争、种族统治与大屠杀等历史真相的一种重要手段,由此搜集的大量资料涉及绑架、 杀戮与强奸等令人发指的战争与反人类罪行。如果这些口述历史资料成为未来法庭审判的合法证据,那么是否还有人愿意说出 这

15、些历史真相? 1995年南非政府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Truth and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旨在在弄清过去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促进全国团 结与民族和解,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虑对那些因服从政治命令而严重侵犯人 权但已向“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讲出所有事实真相的犯罪者实施大赦。可是,这种 做法也引发各种争议,尤其是如何平衡司法正义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对于 那些失去亲人者来说,历史的真相会比对于犯罪者的司法审判更加重要吗?不管 如何有争议,目前普遍认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改变了南非历史,让南非人看 清了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抚平了南非人心中的怨恨,为南非今天的稳定与和

16、解奠 定了基础。近年来,类似于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组织也在世界各地纷纷成 有关这个主题的研究,可以参阅 2014年最新出版的斯蒂文海伊(Steven High)教授的十字路口的口述历史:共享幸存与驱逐的生活故事 (Oral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Sharing Life Stories of Survival and Displacement)。燕舞:这次提供“特稿”的还有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 (Donald A. Ritchie)博士,据悉其最近十年来的一大工作就是积极推动口述历史能够豁免“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