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63408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内容预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办法自读文章。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疑心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办法。3学习探究学习办法。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

2、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下列词语。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办法,完成课后练习一。(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答辩,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3)怎样改良提出倡议和办法。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探究学习参考主题: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比拟。儒家思想浅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开展史上的作用。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拟。(2)传授探究学习办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办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

4、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下列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忙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办法即可。)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解说: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下列特点:1发挥学生

5、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应与纠正。2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气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自读点拨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

6、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2“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

7、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3扣题开谈,适时立论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表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表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8、。4格调朴实,办法多样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格调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格调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办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办法有下列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根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背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办法。表格如下: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9、自己。背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察看,而是积极的、有方案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背面事例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忙。正面事例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沛,令人信服。(3)运用比照: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表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比照。(解说:在进

10、行议论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根本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办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参加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自读思考1在文中画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义。2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3针对质疑,分组作探究学习,写出探究小报告或制作电子作品。4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当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驰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

11、故事,谈了4个体会。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驰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办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那么是电子的确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根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疑心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发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斥信心,做你自己

12、认为是正确的事。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沛的准备。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科学时报2022年11月4日)(解说:思考1、2是从议论文文体特点出发,让学生掌握课文根本内容。

13、思考3是课外拓展探究学习,目的不在于学生探究有多深入全面,但要让学生在查询资料,归纳提炼观点,写探究报告中尝试科学严谨的实验步骤与办法,并扩大课外阅读视野。思考4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议论文的根底上,迁移学习能力,初步学习写作议论文,是课内学习的课外拓展延伸。)参考答案1不论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方案的探索。2见自读点拨(4)的列举事例表格。3略4略备教资料丁肇中小传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独立发现一种新型的JA粒子,而共同获

14、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于察看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自然杂志还评论说,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通中美两国科技交流的一座桥梁。丁肇中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为美国公民的。他的父母都是中国的大学教授,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他们从中国启程去美国,对密执安州立大学进行访问。1月26日,就在这所学院里丁肇中降生了。他在回顾中说:“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国,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我出生两个月后才回到中国。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年代,所以他十二岁以前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外祖母性格刚劲且果决,她丈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了,从那以后她回到学校当教师,把丁肇中的母亲抚养成人。丁肇中在童年经常听到外祖母回顾那些艰难岁月里度过的窘迫生活,外祖母对丁肇中以后严谨刻苦治学,一丝不苟实验,缜密组织研究和严格要求下属等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丁肇中先在大陆度过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