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63062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5芜湖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卷16题,第卷1517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每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2、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罗振亚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诗人们大多数自觉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各种艺术可能性的挖掘和打造,提升着诗歌的品位,尤其是“及物”策略的明智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它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说起“及物”,它的来路还颇为坎坷。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于对意识形态

3、写作、宏大叙事的反感和规避,许多先锋诗人将诗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度贴近现实、时代写作,会导致诗歌创作速荣速朽。所以在创作中迷恋纯诗,常有意汰除社会层面的“非”诗因素,高蹈于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和现实若即若离。这种追求强化了诗意的纯粹及技巧的稔熟,但过于玄奥超然的所指却把一般的读者挡在门外,悬置了诗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可能。基于“不及物”诗歌的诸多弊端,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则格外关注“此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处境和经验,注重“及物”。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延续了“及物”路线,但是诗人们知道诗歌如果不去关涉人间烟火生,前途无从谈起,并在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诗人们虽不完全拒斥超验、

4、永恒的情思元素,可是已注意讲究“及物”对象选取的稳妥、恰切,在典型、多维的日常处境和经验的有效敞开中,更接地气地建构诗歌的形象美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不仅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走进了抒情空间,并且因为诗人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入,很多作品穿越了对象的芜杂和表层,由灵性感悟的小聪明进入了事物的本质根部,闪烁着智性之光。但是,诗人们没将现实因子直接搬入诗中,而是依靠能动的主体精神和象征思维等艺术手段的支撑,在呈象过程中充满灵性,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甚至有时还能提供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诗人们还始终坚守诗之为诗的原则,决不放弃艺术性的前提。他们清楚“及物”说穿了只是解决了题

5、材走向问题,文本要赢得读者的认同还需借助艺术技巧的支撑,以完成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所以在创作手段上各显神通。有人摈弃直抒胸臆方式,启用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进行物态化抒情,有人尝试借鉴小说、戏剧、散文的手段,把叙述作为维系诗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遗憾的是,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面都存在着一个限度问题。比如“及物”意识的无限泛化,有时就模糊了选择的界限,做到“日常”化同时“审美”一维却被削弱了;有些诗艺术上态度散漫,结构芜杂,叙事枝蔓啰嗦,“及物”诗歌或空洞,或矫情,很难引起读者共鸣。诗歌境遇的真正转换虽然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合力”作用,但主要还得依靠文本

6、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这个向度上说,正因“及物”及其限度的存在,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获得了明显好转,但距离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在怎样的前提下和范围内“及物”,应以什么方式“及物”,“及物”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还需要诗人们慢慢思量。(摘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13版,有改动)1下列关于文中“及物”的表述,等待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及物”策略的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可以说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动力之源。 B“及物”策略是在对追求诗意纯粹及技巧稔熟、过度贴证现实和时代写作的“不及物”诗歌的诸多弊端的反思之后提出的。 C“及物”要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

7、泛,及物的对象既可以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也可是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D“及物”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现实因子,但不排斥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并借以完成从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段首先点明新世纪文坛诗歌境遇逐渐好转及其原因,然后提出“及物”策略对于新世纪诗歌境遇转换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段阐述“及物”的坎坷来路,从“意识形态”写作,到“纯诗”写作,再到“及物”诗歌。诗人们在“及物”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C段分别阐释了“及物”对象的选取,现实因子在诗中获得精神提升,不放弃艺术性原则等方面的超越性表现,三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 D段指

8、出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诗歌距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都为新世纪文坛中的诗人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B正因为新世纪诗人们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人,闪烁着智性之光,才使得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和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走进了抒情空间。 C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虽获得明显好转,但实现真正转换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合力”作用,也需要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 D只有进一步清楚了“及物”的前提、范围和“及物”的方式,以及“及物”过程中该避免的问

9、题,新世纪诗歌才能真正的繁荣: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

10、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

11、,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

12、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司:掌管C皆折节与交 折节:降低身份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就:完成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家屡空,而学日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古训明则古经明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C上惋惜久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D先生是年乃能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C戴

13、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89题。(8分)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李 白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14、。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夜闻“吴吟”的?(4分) 。9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中的诗人形象。(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籍名句中曲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锦瑟无端五十弦, 。 , 。 , 。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乙: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故事,道出了蜀道的由来,让奇险的蜀道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余 响王 芸车,仿佛嵌在三条并行的巨蟒中。蟒身在缓慢地、没有规律地向前蠕动着,时停时歇,将时间抻成难熬的长度。我们已经被堵在江西遂川通往广东的高速路上一个多小时了,这是乙未年正月十一的午后。雨意充盈着每一朵云。天空灰白,映衬着远山的轮廓线,单调乏味。此时,若从高空俯拍,这绵延在中国南方近乎凝滞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