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61902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及生态问题二 O 一五年五月目录一、环境质量基本情况 1一、主要生态问题 21、海水富营养化状况严重 32、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 33、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渔业资源日趋贫乏 74、米草入侵日趋明显 75、电厂温排水热污染已成为港湾生态系统新的威胁 8一、环境质量基本情况近岸的污染程度仍然重于外海。从区域分布看,杭州湾内污染程度相对其他区域严重,其次为与浙南海域(台州海域)交界处的三门湾沿岸及往东往南区域。2014年各季度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分布示意图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 N、P 等营养盐,无机氮含量处于劣四类水平,活 性磷酸盐含量处于劣四类或符合四类水平,水体富营养

2、化严重。受长江、钱塘江 及甬江径流等影响,污染物具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水体中的重金属铅、铜、锌和石油类等含量在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两 湾一港”等局部区域超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DO、pH、化学需氧量等其他监 测指标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02 年2014 年 8 月份监测结果比较显示, 2014 年劣于第四类和符合第四 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较多年均值上升 1 个百分点,符合第一、二类海 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较多年均值下降 6 个百分点。海水水质比创劣于第刑荚海水 第四类海水F第三类誨水 弟一、二类海水% 00-87654321年份(年)2002年2014年 8月

3、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等级面积变化图所辖海域表层沉积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基本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 但“两湾一港”等部分区域重金属铅、铜含量超一类标准。海洋生物中,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等硅藻类;浮游动 物,以桡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针刺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背针胸刺水蚤、 精致真刺水蚤和球形侧腕水母;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主要包括不倒翁虫、半褶织 纹螺和纵肋织纹螺。空间分布上,甬江口、北仑港等近岸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区 域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低。一、主要生态问题随着临港工业、港口运输、滩涂围垦、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产业 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近岸海

4、域也由于受到了来自陆源 排污(包括河流径流输入等)、海上工程及交通运输、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干 扰和影响,海域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水体富营养化仍然严重;环境 承载压力大,局部海域海洋功能受损严重;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渔业资源 日趋贫乏,米草入侵趋势明显、海洋生态风险加剧等。1、海水富营养化状况严重2014 年监测结果表明,浙江近岸 70%以上的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秋、冬 季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最为显著,96%的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春、夏季海域富营 养化状态相对较轻,但仍有 76%和 71%的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重度富营养化 海域主要集中在杭州湾、椒江口、瓯江口、飞云江口、鳌江口等港湾

5、河口区域。 与上年相比,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态基本持平。陆源污染是造成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浙北海域陆源污染物 主要来自长江、钱塘江等外流域河流注入东海的污染物,约占总污染物的 70%; 本海域沿岸生产生活污水中携带的污染物,陆地表面随雨水入海的面源污染物, 企业、个人非法向海洋倾倒的垃圾等污染物占 30%;近岸海域入海排污超标严重, 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均为主要超标污染物;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进一步 加剧局部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据统计估算,部分港湾和养殖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 如象山港、三门湾等海水养殖对该海域污染物入海总量相关指标(氮、磷)的贡 献率为 17。2、环境承载压力不断

6、加大入海河流: 2014 年,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6 条河流 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225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CODCr)约214万 吨,占95.1%;总磷约6.5万吨,占2.9%;氨氮约5.0万,2.2%;石油类约2368 吨,重金属(铜、铅、锌、镉、汞、铬)约 1481 吨,砷约 131 吨。污染物入海量前三位的入海河流是钱塘江、瓯江和椒江,入海通量比例占全 省的 80%。 2009-2013 年,污染物入海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其中,总磷的入海通 量有较大增加,重金属和砷的入海通量均略有增加,石油类的入海通量有较大减 少,化学耗氧量和氨氮基本保持稳定。20092013

7、年,浙江入海江河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增加,W类和V类水 质断面比例水质断面比例持续减少。钱塘江监测断面水质较好,20092011 年水 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瓯江2010年未超标,除此之外,其余江河断面多 年水质均超标。超标污染物分别为COD、总磷和氨氮。120% n r 8年度IV V劣V类 十一排污口数量o o o O8 6 4 2水质断面比例(%2009-2013年浙江入海江河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排污口:2014年监测的45个排污口全年排放入海的污水总量约为5.38亿吨 入海污染物总量约为 6.89 万吨,其中 CODCr 约 4.18 万吨,占 60.7%;悬浮物 约2.31 万吨,

8、占33.6%;氨氮约2936.6吨,占4.3%;总磷约801.9吨,油类约 110.5吨,重金属约76.6 吨,苯胺约25.8吨,挥发酚约4.8吨,其他各类污染物 26 约 2.4 吨。另一方面,监测的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依然较重, 2014 年监测的排污口有 82.2%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根据 20092013 年统计结果, 5 年内的主要污 染物为悬浮物、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部分排污口还存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苯胺、酸碱度、六价铬和锌等超标现象。个别排污口检出多 氯联苯和六六六。浙江省 2009-2013年排污口达标率根据20092013 年监测的16个排污口的邻近海域

9、环境质量状况,各排污口 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综合等级不稳定,从极差到优良各年度均有出现。综合等级 多年均为较好或优良的排污口比例占 19%;多年为极差的占 19%。根据象山墙 头综合排污口、宁海颜公河入海排污口、普陀勾山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等陆源入 海排污口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结果显示,该些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为差 或极差,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贫乏而单一,超标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类、石油类、 苯胺、挥发酚等有毒有害物质,局部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海域使用功能受损严重。2009-2013 年浙江省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综合等级序号排污口名称200920102011201220131杭州湾新区污水处理厂排

10、污口较好2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较好差差差差3乐清磐石化工排污口差差差4乐清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极差极差5宁海颜公河入海排污口极差极差极差极差差6平阳县昆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差差差差差7台州凯迪水处理有限公司排污口较好8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排污口差差差差差9温州工业园区排污口差差差10温州市东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极差极差11象山墙头综合排污口差差差12玉环县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排污口优良优良优良优良优良13浙江海氏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排污口差较好差较好差14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排污口差优良差优良15舟山市定海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较好较好优良较好较好16舟山市展茅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优良差较好较好

11、较好工程建设:用于城镇建设、港口建设、工业基地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建设的 围填海造地,势头强劲。2005 年至 2009 年期间乐清湾新增围、填海面积约 19km2, 滩涂面积减少幅度在 10%以上。20042009 年三门湾沿岸已完成的大规模围填海 工程总面积约 9.71 万亩,约占三门湾海涂总面积的 23%和三门湾海域总面积的 8%。短时间内大量码头建造、跨海桥梁、海上风电场等海洋(涉海)工程建设, 消耗了宝贵的海岸线、滩涂资源等,国务院对浙江省提出了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 要达到 35%的要求,而浙北海域当前大陆自然岸线只有 20%多一点。随着舟山 经济的发展,自然岸线消失的速度还将加快。资源

12、的损失之外,更主要是生境的破环严重。不仅大量野生海洋生物栖息场 所被大量挤占和严重毁坏,许多生物的洄游通道及苗种场受到严重损害,并因此 失去了繁殖的场所,原有的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被彻底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 重影响,对天然渔业资源状况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物种濒危程度加剧。另一方面需求量日趋增大而一些地区项目布局又缺乏科学统筹与整体规划、 资源开发利用较为粗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弱,也使得海域环境常常“不堪重 任”。最为直接影响就是导致海域海水波浪水动力条件、泥沙运移状况等发生重 大变化,从而对海岸淤蚀、海底地形、海湾纳潮量、水体的交换能力都产生重大 影响,打破海域自然冲淤平衡,极容易造成水体淤

13、积和航道变浅。海洋倾倒:目前仅浙北海域倾倒区每年需接纳2000万m3的疏浚泥,由于缺 乏科学的容量指导和倾倒节奏的不科学,导致倾倒区内地形有所淤积,不利于倾 倒区的长期使用。如近几年随着甬江口周边海域开发建设项目的加快建设(港口 码头、金塘大桥、围填海、三江清淤等),甬江口附近海域水深、泥沙回淤也日 益明显,航道船舶搁浅事故频繁发生,据统计2010年共13起,其中11月2周 内便发生了4次, 2011年14月又发生8起;同时疏浚频率也已不断增加,据 统计,甬江口航道的维护疏浚频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2年1疏浚,变为如今的 1年1疏浚,甚至1年2疏浚。目前,水深变浅以及泥沙回淤已严重影响了甬江 口

14、海域及其周边港口、航道、锚地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影响了 1993年由国 务院批准的甬江口海域海洋倾倒区海域功能的正常使用。3、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渔业资源日趋贫乏随着人类对海洋的污染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加大,海洋生物多样 性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水域污染、生物人侵、海水养殖单一化、过度开发利用等 原因都会致使海域生产力下降海洋生物总量减少,渔业资源日趋贫乏。据统计, 近十年来,宁波近海和滩涂的渔业资源逐渐衰退,一些经济鱼、虾、蟹、贝类生 殖繁衍场所消失。目前近海大多数经济鱼类形不成渔汛,特别是象山港的渔业资 源衰退严重,洄游性鱼类进港的种类和数量锐减,如鳓鱼、松江鲈鱼、鲥鱼、灰 鲳等

15、名贵鱼类已多年没有出现;梭子蟹过去在象山港年捕捞量达 50000 公斤,现 在不到2000 公斤;蓝点马鲛鱼捕获量急剧下降等。4、米草入侵日趋明显浙北海域米草入侵主要体现在象山港和三门湾、乐清湾海域。 象山港大米草主要分布在西沪港,2002 年仅限于墙头镇下沙一带滩涂区, 2010年米草覆盖面积已达到了约 10 平方公里。米草的疯长使西沪港进港潮流流 速减慢,流量和纳潮量减少,造成港内淤结,海床抬高,最终使西沪港变成死港。 同时,米草的迅速蔓延,将会彻底改变西沪港的海洋生态结构,破坏海洋生态系 统,并对海港通航构成威胁。三门湾的双盘涂和蛇蟠涂滩涂都几乎完全被米草侵占,并以其极强的繁殖能 力侵占原有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抢夺滩涂上的养分,导致贝类、蟹类、藻类、 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使当地水产养殖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宁海全 县约有 3 万至 5 万亩滩涂被米草所霸占,每年仅渔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