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616767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 姓名 班级 语段(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

2、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1、选文中“似乎确凿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从“最末次相见”来说,已经隔厂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2、第二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春、夏、秋季节的景色。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3、第

3、二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4、第二段中找一处自己最欣赏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融入了作者儿时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充满着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 语段(二)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过了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

4、说:“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10静默之中,

5、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过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1112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1、妈妈进来看“我”还没有起床,为什么“吓了一跳”? 因为“我”早该起床却还赖在床上,出乎妈妈的意料,所以她很吃惊 2、文中加点的“居然”一词能否换成“仍然”?为什么? 不可以。爸爸的命令应该听,但“我”还是不挪窝,“居然”一词表达了“出乎意料”的意思;而“仍然”没有这个意思3、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能看得出来? 爸爸是个严厉而慈

6、爱的人。表现严厉的有:打“我”,逼“我”起床上学,表现慈爱的有:事后特意送花夹袄到学校,看着“我”穿上,还给了两个铜板。 4、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那么,当接过爸爸送来的花夹袄和铜板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理、神态和动作?请你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100字左右) 语段(三)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

7、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能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

8、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1、从选文段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境?小弗郎士认为老师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即将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痛苦难耐的心境。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表明他由贪玩、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成熟懂事了。 2、选文段中画线句子对郝叟老头儿的描写意在表明什么? 即将亡国的法国人民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出现在最后一课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9、。 3、文中为何要写道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及普鲁士兵的号声? 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4、文中画线的“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崇高,人格伟大。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举止和表情?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6、“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为什么对这最后的一课有如此深刻又难忘的印象? 最后一课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侵略者无比仇恨之情。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也浓缩在这最后

10、一课上。所以作者对这最后一课有着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语段(四)“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11、。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12、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文章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节的主要内容。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古代典籍。3、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4、段中和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精神食粮”: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说了再做,做了再说” 5、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说明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3、 语段(五)(甲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羊蹲在草里。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乙文)月还

14、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离一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1、.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甲文:春夜航船看戏。乙文:月下看戏归航途中的情景 2、“我”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去时心情很急切,回时很轻松欢悦3、甲乙两文都属于什么描写,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4、甲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这种写作手法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衬托船行的迅速和“我”的急切心情。5、甲、乙两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分别是什么? 甲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看戏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乙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突出航行之快,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及流露了“我”对戏的留恋之情 语段(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