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612360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西游记看古典文学名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得与失“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是一个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人说好,认为改编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文字变为画面,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对名著的兴趣,有利于名著的传播。也有的人说不好,认为改编是对经典的玷污,很多这样的改编纯粹是出于商业目的,在改编过程中,经典被有意或无意地曲解、颠覆,这是对名著的极不尊重。双方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分不清谁对谁错。那么,到底该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呢?稳妥的做法是不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否则,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都难免遭到质疑甚至是口诛笔伐。在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的古典名著里,我比较

2、熟悉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所以,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在此谈谈我个人对西游记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看法。首先来看看西游记的改编“得”了些什么。改编在一定层面上承担了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说起我最早接触西游记,要归功于央视52集经典动画版西游记。但那时,还处在童年的我多是出于对动画片的好奇与喜爱,而非西游记本身。后来,我又在动画片的吸引下,看了由六小龄童主演的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这时才算是对西游记有了更为详细了解,并逐渐喜欢上了西游故事。相信很多90后甚至是80后与西游记相识相知的过程,和我的差不多都是被影视剧所吸引,接触、了解西游故事,并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想进一步去了解这部不朽的作品。

3、在这一层面上说,西游记的改编承担了媒介的角色,提高了原著的普及率。改编使得各人物性格形象更加丰富饱满,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要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猪八戒了。原著描绘猪八戒的外貌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塑造的其性格特点是贪财好色,喜欢斤斤计较、落井下石,虽也有淳朴天真勇敢坚强的一面,但总的形象还是不大光彩的。这从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就可以看出。但经过影视作品的改编,猪八戒的形象则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影视中那个爱耍小聪明、傻得可爱的猪八戒因其非常真实的特点,被人们列为敢爱敢恨的一大典范,甚至因此而流传过“要嫁就嫁猪八戒”的说法。这说明,

4、猪八戒的形象因为影视的改编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改编使得这部作品更有画面感,弥补了所有文本著作共有的遗憾。这一点不言而喻。若只看纸版的书,虽然其中也有也有“毛脸雷公嘴”的详细描述,也有对“七十二变”的大肆渲染,但若仅凭空想,想必就是想破脑袋,也很难想象出作者笔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神奇场景。而有了改编的影视作品之后,我们就能亲眼见证奇迹的发生,看定海神针是如何从参天大柱变为能放入耳朵中的绣花针,听雷公电母是如何让万里晴空顿时变得电闪雷鸣,惊叹千变万化的猴头的神威,一睹腾云驾雾的神仙的尊容,不禁拍案称奇,大呼过瘾。这也使得我们看原著时遗留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此外,改编还融入了现代人对原著的不同理

5、解,使其表现出现代气息。比如,新版西游记中遭遇黄袍怪这一难,编剧把黄袍怪与百花公主的穿越时空的人妖之恋写得非常细腻生动,甚至可以说感人至深,使得原本可怕的妖怪也变得具有人情味了。这一做法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好评,也成为这部剧的一大亮点。世上没有绝对好的东西,改编也不例外。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那么,西游记的改变又“失”了什么呢?有的人不看好改编,如开头所言,是因为很多改编纯粹是出于商业目的,本着“娱乐至上、收视率至上”的原则,肆意地瞎编乱造甚至颠覆原著,表现出对原著的极不尊重。对西游记来说,国内的影视改编幅度较小,还算是比较尊重原著的。但到了国外,比如日本、美国,影视版西游记则变得面目全非。日版

6、11集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换成了女的日本的部分取材于西游记的动漫七龙珠中,孙悟空的身份成了一个来自外太空的赛亚人美版的西游记干脆换名为猴子历险记,而里面的观音菩萨则被名曰爱情这些版本的存在,说得好听点是对异国文化的不同理解,说得不好听是瞎编乱造,是对中国的文学经典的不尊重。改编可能使观众对西游记原著的认识产生偏差。比如看了影视版西游记,我总觉得这部作品要表达的是对“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精神的赞扬,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神的肯定,对“邪恶打不过正义”真理的强调。但看了原著以及其他人对原著主旨的分析以后,我才明白,作者的原意并不在此。“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道儒、释、道三教,包含

7、深刻的内容,他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Q。也有人调侃道,“西游记里,有后台的妖怪最后都被接走了,没后台的妖怪最后都被打死了”。这些话所表现出的含义,是很多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在看影视时没有领悟到的,因而对原著的理解有偏差。在改编时,很多原著里的心里描写没法拍出来。影视喜欢用“带回音的声音”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虽然早已成定律,但这种处理能还原场景却不能还原氛围。观众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却领会不到原著文字之间的那种美妙的意蕴。影视虽然生动多彩,却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改编还有其他的缺点,比如,概括能力大幅下降有些原著里一两句话的事,到影视里可能要讲一大段才能表达清楚;又如,某些情节

8、留给观众的想象Q冯雅静:漫话西游记,河北人民出版社,P318。空间变窄了原著可以利用文字的神奇力量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但到了影视作品,就没这种能力了;等等。这些缺点是影视改编的通病,也很容易理解。西游记是一部被历来公认的改编得非常接近原著的作品,特别是最近热播的张纪中版的新西游记,其引以为豪的一大特色就是里面的很多台词和人物造型都是严格依照原著来的。即便如此,它在改编过程中也依然存在种种得与失。那对于其他名著的改编,可想而知,则更是如此了。换个角度,假若西游记不是四大名著之一,而是现代人为拍电视剧而专门写的剧本,那观众在看了影视剧后再拿它去跟剧本进行比较,还会去议论改编后的得与失吗?我想

9、会。除了“对原著不尊重”这一点可以删去以外,其他的得与失恐怕依然存在。所以说,名著改编成影视的得与失,与导演、编剧、演员的想法做法有关,但最根本的却不在于此。那在于什么?在于“文字”与“影视”这种两种媒介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引用一句话我认为是最为凝练的概括就是,“文学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能工巧匠,最美的东西总是存在于文字之中的。”这是我们在考虑任何一部作品改编的得与失时所不可忽视,不容置疑的。能理解这句话,也就能释然地面对改编的得与失了。再回到最开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答案,但从更高的角度,对于整部作品而言,它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许也无需答案。参考文献:【1】李婧:浅析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变化。现代语文,2010.01【2】曹祖亢:遗憾的艺术与超越的艰难由中国四大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引发的思考。北方论丛,1998年第6期(总第152期)。【3】冯雅静:漫话西游记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ISBN7-202-02754-2/I.576【4】一海、千寻:“经典名著影视改编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影响问卷调查”,2012-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