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609593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含答案)1 古诗词三首 【字词荟萃】1.看拼音写词语。 d tn min qn lu fn jn ji cn n( ) ( ) ( ) ( ) 2. 比一比,再组词。庆( ) 廷( )孤( )螺( )谙( )厌( ) 庭( ) 狐( ) 累( ) 暗( )【句段集锦】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_ 秋月:_诗句的意思是:_。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胜火:_ 绿如蓝:_诗句的意思是:_。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和我久久地凝视着而互相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了。 _。 (2)江

2、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 【课文链接】 1.默写古诗望洞庭,再填空。 望洞庭 _, _。 _, _。1)诗中采用_的写作手法,把_比作_, _比作_比作_。(2)这首诗中的“两”字是指_,_,“和”的意思是: _。(3)诗中描写的是_的景色。 2.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_代诗人_。诗中用_的写作手法把_比作自己的知己。诗中“_, _”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心情是很孤独的。 3.忆江南的作者是_。作者通过对_春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_之情。2 桂林山水 【字词荟萃】1.读拼音,写词语。w xi pn zhn pn dn lin min b dun ( ) (

3、 ) ( ) ( ) 2.形近字组词。 澜( ) 攀( ) 瑕( ) 绵( ) 润( ) 举( ) 假( ) 棉( )3.多音字组词。 s ( ) jun( ) 似 卷 sh( ) jun( )【句段集锦】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填一填: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这样的山”指的是:_ ; “这样的水”指的是:_ 。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个句子用了一个比喻,作者把_ 比作_ 。【课文链接】 1.作者在写漓江的水时,分别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抄写下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描写“静”的句子:_(2)描写“清”的句子:_(3)描写

4、“绿”的句子:_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_ 2.你觉得本课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_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每课一练【字词荟萃】1、读拼音,写词语。yn j jin zh wn yn t wsny( ) ( ) ( ) ( ) sho wi jio tn b yun tu( ) ( ) ( ) ( ) 2、形近字组词。 兀( ) 适( ) 皇( ) 碗( ) 元( ) 造( ) 呈( ) 蜿(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 仿佛 观赏明艳 依据 反义词: 拥挤昏暗 蜿蜒 聚集 【句段集锦】 1、判断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明艳”的近义词是“鲜艳”。 ( ) (2

5、)“山势”和“气势”两词中的“势”都是“表现出来的情况”的意思。( )(3)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时,由外洞直接进了内洞。 ( )(4)内洞的特点是大而黑。 ( )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及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4 七月的天山 每课一练【字词荟萃】1、 读拼音,写词语。 f sh m n min yn bi i i (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 柔嫩 绚烂 细碎 反义词: 凉爽 寂静 盛开 【句段集锦】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作者进入天山主要描写的景物是: ,再往里走,他又描写了: ,走进天山深处,他描写的景物是: 。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 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课文链接】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