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59399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 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186)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关系密切。一方面,语言像一面镜子, 清晰地反映某一民族历史上各种事物、观念、习俗等社会文化,并记 录下来、流传下去。另一方面,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从文化中找到理 据,做出非逻辑关系意义上的文化阐释。即便历史上有些文化现象、 社会习俗及文化观念早已随社会的变化而消退或消失,但它們的 “身 影”依然保存在语言中。民俗是民间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吴地民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

2、部分,吴地民俗博大精深,其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俗与岁时 节俗等,有别于周边地域的民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吴地民 俗主要依靠民众的口头语言和身体力行传播,从而生生不息。口头语 言是一种特殊的民俗符号传承,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词对文化 的反映比起其他方面更迅速,更广泛、直接。民俗语汇蕴藏着丰富的 民俗信息,反映着社会的风俗、习惯、观念及人民的生活、交往、迁 徙等,彰显着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曲彦斌在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 中说:“民俗语汇是人类一切口传心授的语言艺术载体中最基本的构 成基质,是人类基础文化的最重要语言化石。”(3)一、语义与民俗对于“民俗语汇”的概念,曲彦斌在中国民俗语言

3、学中说:“民 俗语汇,是各种反映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汇。”(7)董丽 娟在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一文中对此讨论 得更深入,从民俗与语汇的关系角度把“民俗语汇”分为两类:一类“语 汇直接出自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民俗事象”(109),另一类“语汇间 接地涉及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某种民俗事象,是由这种民俗派生而 来的”(110)。下面我们就以苏州话中的若干民俗语汇考察其与吴地 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1.有的民俗语汇直接反映和记录某种民俗形态或民俗事象。如苏 州话中的“打春”一词。为何“立春”叫“打春”呢?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 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在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我国,立

4、春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节令,为了不误农时,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示春牛、祈 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打春”正是古代迎春活动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据古籍记载,从周代开始就有隆重的迎春仪式 了。礼记月令“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1355)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 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 以示兆民。”(3102)迎春时,官员们穿青衣、戴青帻,穿上这些礼服, 以示对迎春活动的重视,又用“示春牛”的做法预告立春的早晚和安排 农事。到了唐宋时又流行起鞭打春牛的习俗,早期的春牛是用泥土塑 的,后来有用秫秸、

5、芦苇、彩纸等扎制而成。迎春活动的高潮即人们 击碎春牛,就是所谓的“打春”。当人们用柳条鞭打春牛时,纸糊的春 牛立刻皮开肉绽,预先藏在牛肚里的五谷马上流出来,象征着五谷丰 登。大家还把击碎春牛后散落的土块争相抢回家,因为据说有利蚕事。 元稹曾写诗: “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4556)现在,迎春、打 春等活动早已绝迹,但苏州人仍把“立春”节气叫“打春”,则如实生动 地记录了这一民俗活动,苏州话中还有“春打六九头,家家买耕牛;春 打五九尾,家家活见鬼”“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等谚语反映了这一 生产活动民俗。类似的民俗语汇如“过节”,直接反映和记录了苏州人在年中和年 底祭祀祖先的习俗;“轧神

6、仙” ,记录了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人们赶到 “最 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老阊门内神仙庙挤来挤去,希望遇 到八仙之一吕纯阳,沾点仙气以交好运的民俗活动。这些语汇与民俗 的关系是直接的、显性的,正因为是显性关系,所以这些语汇的意义 在后来发展中没什么变化。2.有的民俗语汇是间接涉及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某种民俗事 象,而不是直接完整记录某一民俗现象。如“推扳”(也作“推板”)一 词,在苏州话中很常见,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相差”的意思。九尾狐 三十三回:“外头搭里向,要推扳两三个月天气笃。”(323)也可以作 形容词,形容人或事物差,不好。九尾狐三十九回:“徐园像煞有 得勿长远来,景致还算呒啥,可

7、惜地段推板仔点,格落白相格人勿多。” (390)还有马虎、将就的意思,常用于劝人让步、吃点亏。海上花 列传四十四回:“我说耐末推扳点,我末帮贴点,大家凑拢来,成功 仔,总算是一桩好事体”(375)。这么一个含义丰富的俗语词,原来起 源于船上。苏州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湖泊棋布,不论城市还是乡村, 出行都要驾舟。南方人乘船就像北方人骑马一样,是再普通不过之事。 船只前进,除了船头有人撑篙,主要靠船尾摇橹。橹还掌控着船只前 进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就在摇橹人的推梢和扳梢之间。水乡的人 都要学会摇橹,不会推扳,船不会前行,如果推和扳相差一点,船的 方向就会把握不准,就可能撞船或触礁搁浅。这就产生 “推

8、扳”一词, 后来引申为相差、差劲等义。和“推扳”类似的与苏州数千年来驾舟的交通习俗相关的俗语词 还如“着港”,此词本义指舟船克服水流的冲击停泊在码头上,舟船进 港停靠码头,是有一定技巧的,只有停泊到位才能方便上货下人。后 来,含义引申为经过求索而得到某样物品或钱财,指达成意愿或目标。 反之,如果船只没有泊进港中,自然没有实现目标,也就是“勿着港”。 “着港”在明清时期的吴语文献中常写作“着杠”,如海上花列传十 五回:“水烟末吃仔,三块洋钱勿着杠!”(117)与“着港”近义的词有 “入港”,“入港”的词义比“着港”要丰富,可用来形容谈话投机,如警 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孙富和李甲“

9、二人赏雪 饮酒,先说些斯文中套话,渐渐引入花柳之事,二人都是过来之人, 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493)。也有男女欢合的意思, 红楼梦第八十回就有一段写道:“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儿与他二 人。薛蟠便拉拉扯扯的起来。宝蟾心里也知八九,也就半推半就,正 要入港。谁知金桂是有心等候的”(1129)这里的“入港”,就是形 象地描述男女欢合之事。又如“花头”一词,源于苏州虎丘一带,与虎丘种花业、山塘街花 市有关。苏州地处江南,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这样的自然条件使植 物繁茂、花事滋荣。据元和县志吴郡志记载,苏州种花业历史 悠久,虎丘一带花农种花在宋代就开始兴起,同时在虎丘附近的山塘 街形成繁华

10、的花市。花农在花市上卖花,每株花树或盆花的价格,均 以花头多少论定:花头多,价格就贵;花头少,价格亦低。 “花头”即花 朵、花苞。花市上买卖双方常因花头多少讨价还价。花农技艺高,种 出来的花头多;本领小,种出来的花头也少。 “花头”一词,后来隐指花 农种花技艺水平,这个词再由花市传到城里,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 口语,意义亦扩大引申为工作能力、处事本领的大小。直到现在,仍 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如某人工作能力强,可称赞他“有花头”,反 之,则说“呒不花头”。苏州人喜欢种花,也喜欢栽种盆景。花树栽在 盆内,有领养、领受之义,称为“领盆”。要使花树适应盆内水土,使 其“服盆”,一般需耗费数年才能成活

11、并成形。 “领盆”“服盆”,原是栽种 盆景的术语,后来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了接受、听从、服从的意 思。例如,两人为某事而争执,各不相让,后经事实证明一方不对, 这时,另一方可以说:“你阿领盆了?”再如“和调”一词,源于宣卷,即宣讲佛经。旧时在苏南一带农村 十分盛行宣卷,内容多为惩恶扬善。宣卷时,坐在正中的主宣者带着 一定的曲调主讲,每宣讲完一段,两边坐着的人依着曲子的尾声附和 而唱,有的地方听众跟着附和,这就是“和调”。因为宣卷的流行,所 以“和调”一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引申出“无原则地随意附和别人”的 意思。上文分析的“推扳”“着港”“入港”“花头”“领盆”“服盆”“和调”等词,虽 没有直

12、接完整记录驾舟、种花、宣卷等民俗现象,却间接涉及具体的 民俗事象,与民俗的关系是间接的,或者说是隐性的,其涵化的民俗 要素或信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这些语汇来源于某地域的民俗,与第 一类民俗语汇相比,往往更细致地反映着民俗事象的性质、源流、特 征等具体信息。因为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 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人皆知,处处都有,所以这些语汇涵化的民 俗信息在当时是当地百姓熟知的。由于在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经常使 用,这些语汇的语义极易发生引申变化,不再仅仅指向民俗,其作为 民俗语汇的基本特点则淡化、转移或消失。但正因为语义发生了变化, 所以生命力旺盛,即便与之相关的民俗现象在日常生

13、活中已消失,这 些语汇仍然一直留存于方言中,有的甚至被普通话吸收。因此,从语 言与文化的深层关系来说,这一类民俗语汇更值得我们关注。它的变 化发展反映着语言的演化规律,印证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轨迹,是历史 文化的语言化石。二、语音与民俗 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作用于听觉系统的语音。特 别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往往摆脱字形的束缚,语言音义的结合最为 紧密。语音与语义本没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但是一旦同人们的社会生 活联系在一起,就取得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具有社会属性,此后语音 与语义之间就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风俗习惯上, 就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使语音具有民俗特性。语音崇拜和语音避

14、 忌就是语音的民俗性的具体反映。在民俗活动中,人们经常利用语言的谐音设计、制作道具或器物, 赋予指称这些事物的词汇以特殊的文化意义,形成独特的风俗。例如, 在大多数地区婚俗中,常见红枣、桂圆、花生等干果,取早生子、夫 妻富贵、儿女双全之口彩。除了语音崇拜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语音 避忌。趋利而避害,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北方地区的农家 宅院里禁种桑树,只因“桑”谐音“丧”,“顶门丧”是大忌。因为各地方音的差异,所以语音的民俗性显示出地域的不同。在 某一方言区某些民俗的形成,特别是有关民俗心理的祈福和避忌习俗 单纯从方言词汇语义角度很难做出解释,而要结合方言语音的特点详 细考察相关民俗语汇的

15、产生和民俗的由来。在苏州重大宴席上,一般上菜时都会把 “虾仁”当作第一道热菜, 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因为在苏州话中,“虾仁”和“欢迎”的发音比较 接近。苏州商业发达,生意人也很多,希望多赚多得利,而忌讳蚀本 亏钱。因苏州话中“舌”与“蚀”同音,所以猪舌改称门枪。像“猪舌”这样 生活中的常用词,实不能避,则改用别称。又如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洗” 这一动作,苏州话中“洗”和“死”声母相同,两者音近,听着不吉利,所 以“洗头”叫“汰头”“洗脸”称“揩面”“洗脚”改叫“捻脚”。一些避讳在古代早有记载,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 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 儿,幡布为抹

16、布。”(5-6)以中古音韵看,住,虞韵澄母去声;箸, 鱼韵澄母去声。“吴中”即今苏州一带,在北部吴语中,鱼虞不分,故 “箸”与“住”同音。对于以船为家的渔民而言,常年与江河湖海打交道, 朝不保夕,因而禁忌极多,“住”和“翻”听起来都不吉利,于是把箸改 称筷子,幡布改称抹布。总而言之,民俗的信息凝结于语汇中,语汇又反映着民俗。某一 方言的民俗语汇反映的民俗文化,可以直接从语义上进行考察,有的 还要从方音入手。同时,这种民俗文化视野下的语言考察,既可帮助 我们了解民俗语汇语义的发展演化轨迹,又可发现方言及方言小片的 语音特点和规律。把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考察,定将推动方 言俗语词语义、语音的研究,对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大 有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