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59156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_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5篇范文 第一篇: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艰苦奋斗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法宝 主讲人:杨波4.2 5“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也是党能否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关键。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郑重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古语道

2、。“成由勤俭败由奢。”小到个人、大到政党、国家、民族,只有勤俭持家、勤奋工作,才能兴旺发达。反之,奢靡无度、骄奢淫逸,必然丧失在人民群众中的根基以致败家败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时代发展进步的不倒旗帜,永远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坚强基石,永远是共产党人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红色法宝”。 李克强总理说的“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值得每位党员干部深思。而艰苦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空泛的号召,是有着具体的内容、科学的内涵,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建国初期,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社会主义时期,主要表现为脚踏

3、实地,埋头苦干。而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艰苦奋斗更多表现为,党员干部保持克己奉公、为民奉献的精神境界,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品格操守,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坚强意志,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困难时期提倡艰苦奋斗易,新形势下保持艰苦奋斗难。 现实中,面对多样化的物质、思想及生活观念,人们在回归和满足“人本”利益与需求的同时,那些过犹不及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以及享乐之风也呈泛滥之势。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不仅宗旨意识在淡化,诱惑面前松懈化,而且物欲、私欲不断膨胀,以至于在“体面”、享乐的追求中,不知不觉把自己混入了浮夸、腐败、奢靡堕落的队伍,极大的伤害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务必艰苦奋斗,既是

4、党员干部寻回自己政治本色的需要,也是以身作则带政风促民风的需要。事实上丢失了艰苦奋斗精神,也就丢失了党员本色,失掉了党的根基。 我们的老一辈都是从苦里过来的,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在一起苦的时期里建立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要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用好艰苦奋斗这个“红色法宝”以实际

5、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真正做到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二篇: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文章标题: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目标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自我发展壮大,走向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它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党面对新时代世界大势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时代性抉择,是坚持党的宗旨所做出的又一次庄严的历史承诺。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获得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对于这一点,特别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和现实敏感性,才能充分地理

6、解和贯彻执行。 一、党的宗旨是确定党的性质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党所领导的全部事业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所谓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实质的价值取向,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一般说来,奉行什么样的根本价值观,则表明政党、团体和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政治面貌和历史地位。党的宗旨的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quot;(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是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

7、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觉无条件地站在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 这一人民主体论价值观的科学基础,在于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上)党的宗旨即最高价值观的一大理论特色,是对历史规律、客观真理与人民价值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

8、致这个具有高度理论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同上)一般说来,真理与价值之间是彼此存在差异和对立的。真理不是价值,价值不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对任何人都用,对人有用也并不一定符合真理。但是,站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高度,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价值标准,那么这种价值就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之间有着内在的、无可否认的高度一致性,不一定就可以变成一定。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的本质

9、和规律的显现,它必然存在于、表现于社会历史主体-人民大众自身存在、活动及其条件和过程的深处,必然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条件的变化互为表里。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就是人类和人民的存在、利益、活动及其条件运动变化的逻辑;人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变化所遵循、所体现的逻辑,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因此应该说,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先进价值观。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党本身说来,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和决定性的要求,它必须通过党的全部纲领、路线、战略、方针、政策和策略、乃至工作作风等得到全面的贯彻体现,

10、并保持始终。如果没有了这种联系,就意味着党改变了性质,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先进性,也在于价值观上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性,在于科学世界观与先进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性。没有这二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就不能始终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不是一个高度成熟、自觉和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先进性的这一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

11、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quot;我们要把这些号召提升到党的宗旨高度来理解和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践中贯彻体现。 二、人民范畴的现实定位 贯彻党的宗旨的观念前提和决定性 环节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民这个历史范畴。要为人民服务,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准确、深入、完整一贯地理解人民,心中真正地有人民。 有人认为人民这个概念过于抽象的、空泛,实际上往往流于感情化和随意化。实际并非如此。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人民的确

12、是一个既具体又广泛,既有很强历史普遍性、又有很强政治性和 政策性的概念,需要用一套科学、积极、清醒的观念和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它。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确认人民的具体范围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质的标准,即依据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和趋势,针对人们同这一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划分人民和敌人:作为人类现实的的健康肌体部分,站在历史前进方向一边,对完成历史任务起推动和辅助作用的人们,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他们就是人民;而站在对立面,成为革命对象和历史进步障碍的人,则是人类肌体上的病变部分,他们才不属于人民范畴。这一标准可以叫作历史进步原则。二是量的标准,即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多种不同的

13、阶级和阶层构成的一个最大复合体,是人民。量的规定来自质的规定,由于社会生活必然是由绝大多数人来共同承担的,所以人民永远是人口中绝大多数。这条可以叫作绝大多数原则。在质的标准上坚持历史进步原则,在量的标准上坚持绝大多数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政策策略分析,使两个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念的精髓。 人民范畴所具有的一般涵义,总是指承担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任务的所有个人的总和,是对实实在在地承担各种社会正常职能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成员的统称。简言之,人民永远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绝大多数人。显然。quot;人民范畴的内涵要比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内涵更简单、

14、单纯许多;因此它的外延则比其他范畴的外延更宽泛、灵活许多。理解人民既要以对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的分析和综合为根据,又要超越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特定范畴。唯其如此,人民才能全面地复盖社会历史主体的现实形态,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动力因素的客观现实。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级阶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

15、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文中黑体字为笔者所标)在这些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和量两个标准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是否做到真正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一边,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因此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把确立清醒的、准确的人民即党所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范畴,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给以科学的回答,并作为制定具体的路线、战略、政策和策略的依据。quot;人民是个广泛的、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即使主观上十分尊重人民,如果实际上不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去把握现实,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我们党已往的经验教训中,确实出现过人民即服务对象错位想为人民却或伤害了人民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极其复杂和隐蔽的: 例如,正确地判断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方向和目标,是运用质的标准正确把握人民范畴的前提。这需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透彻地分析并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