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585920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政策的充足就业目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足就业目标 摘要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性造成了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难以处理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中国长久以来以稳定物价为关键最终目标,把货币供给量M2为中间目标,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已经难以处理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加但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矛盾。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嗜待转变,失业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足就业。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充足就业;长久经济增加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管理的行为,是国家对经

2、济进行冷、热调控的关键手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等西方经济体便已利用并采取过多种主动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发展。如1987年网络泡沫破灭引发的股市灾难和2021年恐怖攻击后,美联储快速加大贴现贷款额度的意愿恢复了经融市场的信心,并促进了市场的稳定性;2021年中国数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以抑制经济过热发展和此次经融风暴以来美联储连续10次调整利率以应对经济衰退,这些全部充足显示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地位。如此以来,既然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含有如此主要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需要处理的问题即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就显得尤为主要了。单一目标or多重目标西方经济学中,我们通常将货币政策的

3、目标分为四大部分。即稳定物价、充足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中有部分是相互一致的,但也存在矛盾性,比如充足就业和经济增加,通常情况下,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加速度就会越快;而经济增加速度越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这两种目标之间是统一的。但在这种一致性的背后,也存在一个内生技术进步引发的经济增加和就业增加之间不一致的问题。至于物价稳定和充足就业和经济增加之间的关系,即使不能说是完全对立的,但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图1),假如要降低失业或实现充足就业,就必定要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的增加则会引发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趋势;假如要降低物价上涨率或降低通货

4、膨胀,就要求降低货币供给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的降低必定使失业率很高。同时,菲利普斯、萨缪尔森和索洛利用英国和美国经济增加率和物价水平的资料证实:经济增加率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的正向变动关系,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总会伴随有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所以,稳定物价和经济增加之间也存在一致性和矛盾性。由以上可见,货币政策的各目标之间存在着统一的同时,更多的是矛盾和冲突。中央银行在确定目标时,要么能够统筹兼顾,做到各方面协调发展,要么就只能视本身经济的发展突出关键了。四个方面能兼而顾之显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模式却不具有操作的可能。从世界上各成熟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目标设定不尽相

5、同。从50代到60年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美、英、加、法、意等全部把经济增加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不停地用多种货币手段刺激就业或经济增加,结果到70年代出现了连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反而影响了经济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已经趋于一致,即全部将其定为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加。在新的提法中,经济增加只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不是直接目标,物价稳定作为经济增加的前提才是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现在,美国将稳定物价作为关键的最终目标,并以利率为中间目标成为调整手段;欧洲央行也将稳定物价作为最终目标,并宣称欧盟的经济政策只有在和物价稳定相冲突时才会取得支持;日本央行于1998年也要求:日

6、本银行的基础任务是稳定物价,并借此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在长久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只是国家计划体系的隶属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也就没有所谓的货币政策。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标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实现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在特定时期内支持详细领域改革以达成“帕累托改善”和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全部发挥了十分主要的作用。详细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促进经济增加和保持币值稳定阶段(19841995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即使没有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但主张促进经济增加和保持

7、币值稳定的“双重目标”的呼声要远远大于主张单一目标和多重目标的呼声,而实际上,中国实施的也是既支持经济发展,又确保币值稳定的“双重目标”。从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至1995年,因价格改革及激进的经济推进政策,中国曾前后出现四次通货膨胀,即79-82年、83-86、87-91年及92-95年。每次通货膨胀连续几年时间。假如加上治理通货膨胀花掉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基础上是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发展的。而通货膨胀致使社会物资畸形分配和浪费,经济结构失衡,劳动主动性受挫,从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伤。这就使经济界多数人认识到,在当初通货膨胀频繁出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做到既支持经济发展,又确保

8、币值稳定,即实现所谓“双重目标”,是很困难的。而把发展经济和稳定币值平行列入货币政策目标,则大家很轻易把关键的注意力放到发展经济方面,过多地安排基建项目,把经济推向过热,不利于币值的稳定,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只有把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即所谓“单一目标”,而把发展经济作为保持币值稳定的目标或目标,即货币政策“目标的目标”、间接目标、高一层目标,多种经济活动的共同目标,才可能既确保币值稳定,最终又有利于经济的更加快发展。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加阶段(1995年以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经过的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要求货币政策目标

9、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加”。这一要求是依据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流通和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的。稳定汇率成为中国货币当局所追求的唯一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单一化,使货币政策的操作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在九十年代初,经济的过热中,施行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其后即使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不过现今的通货紧缩中,货币政策实施却收效甚微。今天的解释也各不相同,和那时的过紧是有联络的。中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独创了宏观政策选择主动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首先,主动的财政政策确保了经济的总体增加,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了金融运行的稳定,预防了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迁移。

10、经济增加为目标的不适当性及目前充足就业目标的缺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政策决议者们全部比较倾向于用总需求管理的手段来处理短期内的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稳定。货币政策作为干预经济的手段也正因为凯恩斯经济思想而得以广泛重视。事实证实也是正确的。不过,作为总需求管理,它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而不是长久问题。作为短期问题,她假定资本存量是固定的,而在长久,投资会造成资本存量的改变。所以,经济增加是属于长久问题,货币政策处理的是短期问题,经济增加自然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而只是多种调控手段的最终目标。现在中国银行法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稳定币值,并以次促进经济发展”。这也很轻易让

11、人解读成稳定货币和经济增加的双重目标,使得经济增加的冲动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再一次造成固定资产及基础建设投资的过热,深入造成经济结构不平衡和局部过热的发生。在粗放的经济增加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前提下,经济增加目标和充足就业是相一致的,不过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当代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使得经济增加目标和充足就业产生了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充足就业目标将是货币政策不能再忽略和回避的选择。多年来中国经济增加、投资增加和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络深入被减弱了。经济高增加,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定带来较高的就业增加,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可见,经济的增加、投资的扩大能否扩大就业机会和社会友好发展

12、不但仅依靠经济增加的速度,还取决于增加模式的战略取向。日渐成熟的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足就业的均衡。“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加”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不足就愈来愈显著。这关键表现在:1.弱化货币政策主管部门支持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当货币政策和中央政府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发生冲突时,货币政策会忽略和国家计划、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和紧密配合。既然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加”,货币政策主管部门就有可能认为,阻止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现象,货币政策的目标就算基础实现、任务就算基础完成。从而在出现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物价稳定甚至略降现象时,主动采取更多方法促进经济加紧发展

13、的动力无形中减弱。2.弱化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因为给货币政策要求了稳定币值的单一目标,没有把发展经济、充足就业列入货币政策直接目标之中,就可能使货币政策决议者在观念上一直把预防通货膨胀反弹放在首要位置,在治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不主动采取更多方法。货币政策当局应经过控制盲目低水平反复建设等贷款的增速,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既防通胀,又防通缩。3.货币政策充足就业目标的缺位使得金融缺乏对社会的人文关心。造成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而原本更需要关心的农村、偏远地域及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却得不到更多的支持,造成经济结构的深入失衡。4.能否充足就业是当代经济学的关键

14、。经济在低于充足就业的水平上运行,则意味着经济的潜能没有能得到充足的开发应用。奥肯定律还告诉我们,每增加1%的失业,则意味着3%的GDP损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增加充足就业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现实意义多年来,即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快速发展,但因为中国农村剩下劳动力的国情及现实经济情况,就业压力很严重。据中科院2021年经济蓝皮书估计,2021年底已积累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100万人,而2021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南方冰雪和四川汶川地震等两大自然灾难,造成了一大批企业的停产、停业和个体户歇业,降低了就业岗位;是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尤其是金融海啸影响下造成中国有近50万家中小企

15、业淹没,提供就业的能量严重缩水。同时,还有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关闭。另外,2021年还是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最终一年,也还有数十万的复退军人需要安置,全部对就业产生了比较突出的压力。在这种“存量劳动力”和“增量劳动力”并存的态势下,2021年中国全社会需要消化的刚性就业人数达2200万人以上,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却相对较小。以当年8%的GDP增加计,能提供的新增就业为900万人。由此,中国2021年新增劳动力的供需缺口达成1300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所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关注就业指标时要多从经济制度、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观察,而不因把眼光局限在短期的经济增加上,更应该重视经济发展的质而仅非

16、量。同时,要对货币信贷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支持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信贷资金也应该向更需要帮助且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倾斜,盘活民营经济,不失时宜的调整经济结构。第三,应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资而仅非固定资产的投资,预防局部经济过热。并应采取切实方法,改进国民收入的首次分配制度。现在,很多国家选择了以充足就业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增加就业和改进收入分配、提供公共服务三项内容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所以,中国应在经济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实施就业和经济增加相协调的整体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和扩大就业双向目标的增加。首先,货币宏观调控政策要向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货币供给倾斜,尤其是要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金融投入;其次,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适时利用利率政策的调整刺激效应,拉动内需和消费的增加,尤其是要形成居民储蓄存款的挤出效应。同时,针对美欧等国变相设限和出口贸易磨擦加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