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58513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茶道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茶道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本茶道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茶道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茶道文化摘要中国人不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 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 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成为 人民生活中很平常的一部分,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日本承袭我国茶文化 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甚深。但与中国茶文化相比, 日本茶道追求各种极端的境界,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以表示对来宾的尊 重,体现“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的程式中国人饮茶自然,惬意、自然、朴拙,而日本茶道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 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日本茶道的仪式都是严格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 到、最简

2、练的动作。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 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 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当然,现今茶道已不强调这 些,但进茶室仍有诸多规矩,比如不能交头接耳,不能衣冠不整,因为茶会必须 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日本茶道的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 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 之心的境界。因此茶室不仅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 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 古董、瓶

3、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茶客进入茶室后,态度平 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 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 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 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 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 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 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彖,均须合体。饮 茶时嘴中要发出吱

4、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 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 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 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日本人茶道的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 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 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 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从昭和时代以来,不少知识分子认识茶道,罔仓天心的茶书被广泛阅读, 与此同时茶道人口趋向女性化,茶道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修养,

5、在妇女中普及。现代日本茶道由数十个流派组成,各派都推举了自己流派的家元(茶道的继 承人只能是长子,代代相传,称“家元制度”)。其中最大的流派是以千利休为 祖先的三千家,此外还有薮内流、远州流、宗偏流、江户千家流、大日本茶道学 会等流派组织。要学茶的人在各自流派入门,跟有教授资格的茶人不断修行,到 一定年限从家元那里领得证书,认可各种门第资格。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的茶 道组织,全国有三分之二的茶人参加,在国际上有六十三个“同好会”,有专门 的出版社,对日本文化、经济有很大影响。但是以禅的意义来说,茶道本身毫无意义,因为禅的特色是喜悦、诚 擎、自由。茶道仪式,完全违背这种本意。日本茶道,流派虽多,

6、但受陆 羽茶经影响仅仅是花在仪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多,对茶本身研究极少, 在根本上已是舍本逐末。更由于日本将茶道视为婚嫁习尚。女子多习茶道禅 的意义更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学习礼仪维护传统两种目的。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茶是唐代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通过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 去。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又称传法大师)赴 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天台宗经典,而且从中国带回茶籽,栽于近 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人,从此揭 开了日本植茶的历史序幕。与最澄同期来华的空海和尚(又称弘法大师)在长安 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

7、,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大 师,并且带回了中国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815年,中国唐宪宗时,中本平安 朝嵯峨天皇临朝,空海上了一份空海奉献表,其中说道:“茶汤坐来, 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还有一位留唐归来的永忠和尚当 815年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兼任两寺的大僧都永忠亲 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非常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 早记载。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 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 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

8、以夏天 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 茶室一一草庵“四金甫半草庵茶”,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 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 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 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 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村田珠光还他曾提出过“谨 敬清寂”为茶道精神,他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 将茶道雀单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

9、养性的禅道核心。据日 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 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 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 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继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 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 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真正将日本的茶道推向平民化的却是他的高足千利休。千利休被称为“茶 道天才”,他于16世纪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并推广贯彻成为“平 等互惠”的利休茶道。千利休只改

10、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 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 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修”、 “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 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 安末期全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 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 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

11、,号召人们“厌离秽土, 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 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 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 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 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 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闲寂”

12、的含 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 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故此,茶道之茶被称为“佗 茶”(不是喝的沱茶)。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 道的真谛所在。日本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 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 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 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 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

13、, 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 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 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 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 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 等地修建茶园。全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 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 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

14、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 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 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 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 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 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 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

15、生活。茶人的 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 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 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 行并行的关系。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 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 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 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 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

16、化是无相的 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 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 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 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 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 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 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 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 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品,日本文化的代表。学术界对日 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 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