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58073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语文第三四单元教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9古诗三首课时2课型主体课文教学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力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情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重点难点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 学 框 架个 性 思 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提出问题交流点拨1. 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2. 指导读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3. 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1.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2. 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3. 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教师巡视指导。4. 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5. 全班学生汇报交流。6. 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

3、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巩固内化拓展延伸1. 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2. 想象旅程。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3. 背诵全诗。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指名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重读悟,明诗意;(3)多想象,悟诗情。3.引入新课,板书:别董大。提出问题交流点拨1.解诗题,知作者。(1)通过预习,谁来

4、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2)这首诗是谁送谁?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2.重读悟,明诗意。(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3.多想象,悟诗情。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句,为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与董大会说些什么?巩固内化拓展延伸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你还知道哪

5、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2.指导朗诵。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作业设计A:字 b:多音字c:近义词、反义词。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反思课题10讲信用课时2课型主体课文教学目标知识认识“庆、段、至、叠、惋、豪”几个字。能力读通、读懂课文,会找中心句。初步体会语言描写及对比写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6、并体会其在表达人物精神品质方面的作用。情感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学习宋庆龄讲信用的好品质,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一个讲信用的人。重点难点1. 有感情朗读文章对话部分。2.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体会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框 架个 性 思 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直接板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0课,讲信用。怎样做才是讲信用?出示大屏幕,这些都是讲信用的表现。讲信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这样一位著名的人物,她一生都讲信用。 她是谁?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关于宋庆龄的资料,你查到了吗?老师也准备了她的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提出问题交流

7、点拨1. 这么伟大的人物,她小时候,有一段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流传至今说明这个故事怎么样?现在我们就马上走进文本,感悟体会这个小故事的非凡意义。首先老师要检查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指生读。把读不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认读。课文共多少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 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像这样能够概括课文的内容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中心句,后面的内容就是围绕它来写的。3. 师: “中心句”,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起总起的作用,有时候出现在结尾,起总结概括的作用。4. 这篇课文在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宋奶奶一生讲信用。从第二自

8、然段到最后,具体描写了她是怎样讲信用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两大部分。板:总概括 分具体巩固内化拓展延伸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说说那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宋奶奶讲信用的事的呢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个部分,说说怎样学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提出问题交流点拨1.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大部分。一边读一边想,从哪到哪写了宋庆龄决定等。从哪到哪写了宋庆龄耐心等。从哪到哪写了宋庆龄没等到。师板书:生找。2. 我们先来读一读决定等的部分。师读旁白,生读话语。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宋庆龄和爸爸神态的词语。生画。3. 指导朗读。爸爸妈妈走了,宋庆龄独自回到书房,一边

9、做功课一边等小珍。最后等到了吗?1.没有等到,现在我们来看没等到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9到第14自然段。请看自学提示:(1) 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大声朗读、默读、)(2) 画:画出描写爸爸妈妈及宋庆龄神态的词语。(3) 再读:小组内分角色读9到14自然段。读出爸爸惋惜的语气和宋庆龄毫不后悔的语气。读中体会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小组讨论:小珍失约了,但宋庆龄毫不后悔在家里等她。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找几名同学分角色读。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提升:如果你是小珍,得知宋庆龄为了等自己而放弃最想做的事,你想对宋庆龄说些什么?给自己哪些忠告? 宋庆龄一生信守承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10、让我们带着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再读这篇课文。作业设计A:字b:多音字c:近义词、反义词。板书设计 10讲信用(总)概括介绍 决定等 早就想 不以为然 对比描写 哪儿也不去 坚定(分)具体描写 耐心等 9点,10点,11点, 没等到 惋惜 毫不后悔教学反思课题快乐读书屋五 绝交课时1课型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认识课文中的10个生字。能力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读懂课文内容。情感自主阅读,读懂课文,懂得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重点难点朗读课文,体会诗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 学 框 架个 性 思 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校园中、教室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故事,瞧瞧

11、,这两位小男孩间发生了什么事?2.课件演示:教室里,两个小男孩正在学习,但都有点心不在焉。一小男孩斜着眼睛偷偷地看同桌,同桌也正垂着眼睛悄悄地看他,四目相对,他俩又慌乱地把脸转开,不知所措。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探个究竟吧!(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交流点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他人,再多读几遍认识它。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相互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绝交的原因。1.他俩为什么绝交?2.请你体会一下第1小节所写的情境,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二) 绝交后的行为。这

12、对昔日的好朋友吵完架后,除了互不说话,看看他俩还做了些什么?(三) 绝交后的心理感受与变化。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课外练笔:写一写“同桌,我想对你说”或“XX,我想对你说”。作业设计摘抄有关“交友”“友情”的名言警句或谚语,读一读,背一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评赏。板书设计 绝交 前 后 友谊 心里变化教学反思课题知音课时1课型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认识到11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能力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情感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重点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教学准备多媒体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教学过程教 学 框 架个 性 思 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 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殿堂,仔细聆听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乐曲中听懂了什么?我们从曲子中没有听懂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能听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知音,感受这优美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知音学生齐读课题。2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1页,在我们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3 (1)怎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呢?4 (2)你有知音吗?提出问题交流点拨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把句子读通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