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57315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2004年1月)各位学员:大家好!欢迎你参加“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课程学习。我是省电大负责本课程教学管理的责任教师李浪安,从现在开始,我将在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为您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如果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取课程教学信息,或者遇到有关疑难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电话、信件、E-mail、来访等多种形式,与我取得联系,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我很乐于并将尽力为大家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课程导学将向你介绍课程的性质、学时、学分、学习媒体,并对教学内容、课程重点、平时作业、期末考核要求等作出说明。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作为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的

2、提高课,它是在学生已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及若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的基础上,不着重于作家、作品的评论、分析,而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的具体评述,了解古代学者如何阅读、阐释作品,进而把握他们研究作家、作品所采取的视角和价值体系,这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古代文学的知识领域和学术视野,又为有志于专攻中国古代文学的同学指出读书、研究的必要门径。本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要籍,指的是清以前(包括清代)的古代学者所作的有关文学的经、史、子、诗文总集、别集的传疏、笺注,以及他们对古代戏曲、小说所作的评注。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文本阐释的特有方式和文学传承的重要通道,因之,对古代文学文本的解读,对古代作家、作

3、品的研究,对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都离不开它们。作为学术研究,这些要籍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用现代人所作的注释、评论代替的。(二)课程目的本课程不着重从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去论述,而是通过对若干重要的古代文学要籍的评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要籍的特点,认识它们的价值,以及深入研究它们的方法,也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三)学时、学分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滚动开出),课内总学时为72,4学分。二、学习进度安排表(供参考)学习时限学习内容学习时数助学手段第12周绪论6网络辅导1第36周第一编18网络辅导2第710周第二编18网络辅导3第1115周第三编22网络辅导4第1618周

4、总复习8网络辅导5三、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绪 论第一节 古籍注释的演进该节主要简述古籍注释的兴起、发展历史。先秦时期。我国对古籍的注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古籍注释有较大规模的系统发展,是从对经书注释开始的。经书,主要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经书注释,简称“经注”,就是历代对这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著录古代的经学著作有一千七百多种(不包括亡佚的著作)。西汉时期。古籍注释开始扩展到了经书以外的领域,成为理解和阐释各类古籍的共同形式。东汉时期。注释的范围扩大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史部如

5、高诱注战国策等,子部如许慎注、高诱注淮南子等,集部如王逸注楚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释体例有了发展,出现了新的注释方式义疏。这种注释方式对后世的注释发展影响很大。隋唐时期。隋朝,南北经学合流。唐代,孔颖达等一批儒臣编纂了五经正义,该书不仅是唐宋两朝明经取士法定的经文注解本,而且他的注释方式成为后来古籍注释的一种定体注疏体。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注本:文选李善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李贤注,等等。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的注释学,被称为“求新求变”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经注成为了宋明理学家宣传理学的重要手段。理学家运用思辨的方法深入挖掘儒家经典相关的范畴内涵,从哲

6、学的角度阐释它们的意义,确定其价值,把儒家经典哲学化,这是宋明理学对经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对注释学发展的贡献。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把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相提并论,合称为“四书”。南宋的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该集注后来成为了举子应试的最正统、最标准的基本教材。这一时期,注释方法有了创新,主要表现为诗文评点和小说评点之类的著作出现。宋代诗文评点成就最为卓著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宋人开始的诗文评点,开启了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出现了李贽、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清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极盛时期。考据,是清代学术的主要特征,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治学方式,几乎

7、应用于所有的学科领域。考据,主要指对古籍的文字的形、音、义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并根据对事实的考核和对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清代学者们对古籍、古注的阐释和整理,大大弘扬了汉代古文经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治学态度之严谨,治学方法之细密,研究问题之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教材选讲的古籍注释本,有一半是清代的成就。第二节 古籍注释的体式该节着重阐释古籍注释的体例和方式。重点名词:古籍、旧注、双行小注、注疏、补注、集注、评注、校注,以及注、疏、笺、传(zhun)、解、音义、正义等。一、注疏注疏的定义。正义的定义。注、传(zhun)、笺、解的定义。疏的定义。十三经注疏的

8、特点,以毛诗正义之关雎首两句的注疏作示例。 二、补注补注的定义。现存最早的以补注形式出现的古籍注释,是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补注。三、集注集注的定义。集注的三种情况。四、评注评注的定义。诗文评点的定义。评注体古籍的注的两种情况。评注体古籍的评,有“眉批”、“旁批”、“圈点”、“总评”。五、校注校注的定义。校勘的定义。校勘的四种方法。传统校勘的两种形式。第三节 古籍旧注的学术价值古籍注释,因为存储了彼时彼地的信息,而它们之间的相互链接也构成了古今人沟通的桥梁,考察它们的发展,解读其信息,是今人注释的依据,也是读者贴近作品产生时代的重要途径,这就是古籍旧注的学术价值。具体体

9、现在三方面:第一,排除古今语言的差距所造成的障碍,解释古今语言变化的对应关系;第二,解释名物制度,扫除对古代名物、制度在理解上的障碍;了解诗文作品描写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诗文原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出处岁月,使读者有确切的理解和具体的感受;第三,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诠释,给予今人以启示,并体会到鉴赏艺术的乐趣。第一编第一章 朱熹诗集传简要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成就。简要了解诗经四家注的基本情况。真正转变诗学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南宋朱熹的诗集传。重点掌握诗集传的价值。诗集传的价值有四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诗经的文本,立足于文本来解诗经,把涵泳文本作为考察诗意

10、的始基,驳斥汉儒的观点。第二,对六义作出了新的阐释。立足于文本来界定六义,一是立足于乐调来解释风、雅、颂,二是认为赋、比、兴是文本的内在构成要素。第三,凸现了诗经的抒情特性,展示了诗作的真实意蕴,使人们对诗经的认识向“诗言情”这一本质上回复。第四,在诗集传中有一个非常活跃、具有自主抉择和批评能力的读者。朱熹主张读者心中不要存汉唐先儒旧说,而要自我决断。诗集传要强化读者的自觉批判能力,要求读者对诗自觉作出合乎儒学理念的肯定和否定,并就自己身上体认,以玩理养心,奖善除恶。第二章 洪兴祖楚辞补注简要了解屈原的创作和楚辞体作品的概貌。了解王逸注释楚辞章句的体例:逐字作解,着重训诂。每篇前都有序文,说明

11、各篇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并阐释题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王逸对楚辞的理论认识。该书还汇集了与王逸同时代很多学者的成果。简要了解洪兴祖的生平和楚辞补注的流传情况。重点掌握楚辞补注的体例和特点。体例:在每句下先列出王逸注,然后自己接着加以补充,用“补曰”二字标明,以避免与王注相混。特点:第一,校正文字。第二,补正旧注。第三,保存遗说。第四,发扬精神,大力标举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和至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不足之处:未改正王逸注中穿凿附会的缺点,也未改正一些训诂上的错误。第三章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简要了解春秋、“春秋三传”的基本情况,以及左传的成就。简要了解左传的流传情况。了

12、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春秋左传集解的特色。杜预在春秋左氏传序中:一、精心为左传解释春秋构筑了一个理论体系。二、概括了左传的文学成就。三、总结了左传的三种传体(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四、纯以左传文本为依据,考证史实,避免穿凿附会。另外,杜预把左传附到每一年的春秋经文之下,并加以注解,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便于读者将经文对照来读,非常方便,这一体式为后来的学者所遵循。春秋左传集解在字词训诂、文章大义、名物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对地理的考证比较精审。总体风格是要言不烦、清通畅达。缺点:引用他人观点而未予说明,有掠美之嫌;注释也有不尽确切之处。第四章 高诱注战国策

13、简要了解战国策的性质极其独特价值。重点掌握高诱注战国策的意义:一、揭明人物、地理。二、解说一般词汇。三、训释章句大意。四、说明事情原委。缺点:有些注释不是很准确。第五章 朱熹论语集注简要了解论语极其流传情况。了解朱熹及论语集注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论语集注的特点:第一,阐发义理,精细深微。注意挖掘语句中的微言大义,而不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对文本的内涵的阐释往往能独出新意,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而不是简单将字词连缀成句。善于用简要的语言非常清晰地表达复杂抽象的思想,言简意赅,切中肯綮。第二,名物训诂,要而不繁。第三,学派色彩非常浓厚。不足:如为了将论语纳入理学轨道,在注释中也会出现强人就我,拔之过

14、高的情况; 第六章 朱熹孟子集注简要了解孟子及孟子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孟子集注的特点:以天理来解释孟子关于性、命、天、心等概念。朱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能力,能深刻把握孟子的用心,所以孟子集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不足:主要表现为训诂方面用力不深。第七章 郭庆藩庄子集释简要了解庄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简要了解庄学的研究情况。重点掌握集释收录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的成就。庄子集释的价值:首先,收录了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以及陆德明庄子音义三种极为重要的著述。庄子注侧重于揭示义理,间或训释字词。南华真经注疏既训释字词、章句,又阐发义理。庄子音义侧重于训释字词、标注

15、读音,以及揭示篇题命名原则。从文学方面看,庄子注、南华真经注疏,还非常注重揭明庄子的艺术表现方式,对寓言、譬喻、假设问对等,均有非常好的把握。另外,庄子集释对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等前人著述作了很多重要驳正,进一步发明前人著述,并补足前人著述。第二编第八章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简要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了解史记“三家注”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基本价值和特点: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它收录了三家注以来中日有关典籍一百二十多种。它发扬了三家注原有的不少优点。特别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