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56545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三、新授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

2、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

3、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板书12田园诗请水之国荷兰花之国向往赞美牧场之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

4、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2 .学生背。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

5、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二、初读课文。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三、解读古诗。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

6、,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3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A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B有感情地练读。C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D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E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A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7、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B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C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七扩展阅读。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2学生自由诵读。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

8、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凉州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二、初

9、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播放黄河课件。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

10、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

11、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谴责和憎恨。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四)整体读古诗。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

12、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

13、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

14、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学生自背。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清平乐村居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词”。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2揭示板书课题。(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