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562238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中医大中医儿科学重点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11最早儿科医生:扁鹊2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被称为幼科之宗*(1) 首倡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2) 对小儿脉法、囟门诊法以及惊、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加以阐诉3北宋,钱乙,着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 四诊中尤重望诊,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 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4) 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定治则治法(5) 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4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提出了烧灼法

2、断脐的预防方法*5明.万全,字密斋,着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学术思想:(1)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2) 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3) 治疗上“首重保护胃气”,强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 对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有重要意义6清.陈号正,号飞霞,着幼幼集成,详析指纹之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7清.吴鞠通,提出小儿(1)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2)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3)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注意要点8小儿指纹的辩证(

3、选)CH21小儿生理特点:*(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阴指机体的津.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 血脉.肌 肤等有形之质)(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2小儿体质特点:(1) 胖人多湿:肥胖小儿易患湿疹.腹泻.喘息(2) 燥热体质易患乳蛾.口疮.口糜(3) 阳盛体质新生儿易患红臀.痱子.不易患水肿(4) 阴盛体质易患水肿,不易患红臀.痱子.3小儿病理特点*(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五脏病理特点:肺娇易病,脾弱易伤,心热易惊,肝盛易搐,肾虚易损) 心常有余

4、:指小儿初生 ,知觉未开,见闻易动,具有心神怯弱 ,易喜易怒易惊 .变态无常等特点肝常有 余:指小儿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2) 脏器清灵,易趋康复4小儿病因特点:外感因素,乳食因素,先天因素,情治因素,意外因素,其他因素CH31年龄分期:*胎儿期(怀胎十月)f新生儿期(0-28天)一婴儿期(29-365天)(发育最快)一幼儿期(1-3岁)一学龄前期(3-岁)一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春春期前(女12岁,男13岁)一青春期 (女:1112岁到1718岁,男 1314岁到1820岁)*围生期n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小儿死亡率最高)2生长发育规律(1) 生

5、长发育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性(3) 生长发育有一定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4)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3体格生长公式*(1) 体重: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月龄(2) 身高(cm)=70+7* 年龄(3)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 1218个月闭合,后囟部分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应在出生后 24个月闭合,(4) 胸围:新生儿约32cm,一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5) 牙齿:生后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

6、1 颗恒牙(6) 呼吸,脉搏次数:年龄越小越快(7) 血压: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mmHg)=收缩压*2/34. 母乳喂养的优点(1) 母乳含有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2) 母乳含丰富抗体(3) 母乳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新鲜无细菌污染(4) 密切母亲和子女的感情(5) 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进母亲早日恢复CH41. 诊法-强调望诊,面部望诊 五色 囟门 指纹(1) 指纹浮沉分表里:指纹显露主邪在表、深隐主邪在里。红紫辨寒热:红主寒、紫主热。 淡滞定虚实:推之流畅主虚、不流畅又缓慢主实。三关测轻重(2) 面部望诊五色(色青为风 色赤为热 色黄为食 色白为气 色黑为

7、寒)1) 色青-多寒:青灰暗;阳虚。 乍青乍白:里寒重。痛:里寒腹痛。 瘀:呼吸急促,肺气闭,气血瘀。 惊痫及惊风:面青晦暗。2) 色赤-多热:面红恶寒发热为风热。 实热为面赤气粗,高热烦渴。虚热为颧红潮热、低热起伏。 虚阳上越为两颧艳红、面白肢冷、冷汗淋漓。3) 色黄-脾胃气虚:面色萎黄。脾虚湿滞:面黄浮肿。气血两枯:面枯黄4) 色白一虚证、寒证5) 色黑一寒、痛、瘀、水饮证2. 问诊-问个人史(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3. 切诊:腹部按诊要注意肝.脾等脏器大小4. 小儿辩证特点:儿科辨证强调即时准确;注重辨别主证、兼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5. 用药特点:*(1) 治疗更要及时

8、、准确(2) 药物选择虚审慎:重病即止或衰期大半而止(3) 处方精准、药量适度(4) 重视给要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5) 汤剂的煎服方法(6) 合理运用药物的内服与外治6. 外治法种类适应证种类适应证熏洗法痹证、皮肤病症擦拭法鹅口疮、口疮涂敷法小儿青春痘药袋疗法辟秽解毒、增进食欲防病治病罨包法盗汗雾化吸入疗法喉炎、喉梗阻、咽喉病症热熨法癃闭滴药疗法眼、鼻病症,咽炎性咳嗽敷贴法哮喘吹药疗法7. 其它-推拿疗法1. 适用于学龄前小儿发热.便秘.泄泻.腹痛.厌食.斜颈.萎症等疾病2. 常用推拿法-捏脊疗法:调和脏腑.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 .对有脊背皮肤感染. 紫癜等疾病的患儿禁

9、用CH5肺系病证、感冒(p.45)(无大题)1. 感冒:又称伤风,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 征.西医称之为急性上呼道感染。2. 鉴别-急性喉炎:常表现为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3. 时行感冒特点4. 分证论治:(1) 风寒:恶寒重鼻流清涕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一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2) 风热:发热重鼻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一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3) 暑邪:夏季发病发热无汗头身困重舌苔腻一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4) 时行感冒:有流行病学史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痠痛一清热解毒.透邪出表-银翘散加

10、减二、肺炎喘嗽(p.55)-大题1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促、鼻扇、痰鸣为主要临床特征, 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肺炎2. 病因病机:(1) 外因-感受风寒;内因-肺脏娇嫩(2) 病变部位主要在肺,涉及心、肝、脾;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痰热是其病理产物。3诊断要点:(1) 起病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扇、痰鸣等症,或有发绀(2) 严重者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3) 新生儿患肺炎常以不乳,精神委靡、口吐白沫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4) 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5) X 光: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不均匀大片状阴影4. 鉴别诊断

11、哮喘:以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呼气延长,反复发作为主症,常不发热,肺部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气促、鼻扇、痰鸣为主要临床特征,常继发于感冒或其他疾病,无突发突止 的特点及反复发作史,肺部听诊有细湿罗音。5. 治则:宣肺化痰、止咳平喘6. 常见证型:*(自己看)(1) 常证-痰热闭肺(2) 变证-心阳虚衰三、哮喘(p.60)*1. 哮喘:以反复发作,喘促气急,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口唇青紫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2. 病因病机:(1) 内因:肺、脾、肾不足,痰饮内伏,以及先天禀赋遗传因素,为哮喘之夙根(2)

12、诱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不慎、情治失调、劳倦过度3. 治疗-为何要分证论治 发作期为病实,痰阻气道形成喉中哮鸣,因体质差异有寒、热、寒热错杂之分。 缓解期为病虚,反覆发作,正气已虚,肺气耗散,日久子病及母影响脾脏,表现时发时止。脾肺久虚 致肾气衰弱,或患儿先天肾气未充,摄纳失职,气逆于上,则表现轻度哮喘。因此临证时根据肺脾肾 的病位与虚实来辩证用药4. 常见证型(自己看)发作期-寒性哮喘:咳嗽气促.痰白清稀.形寒无汗.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小青龙汤 加味)CH6脾胃系病证、鹅口疮(p.55)-知道即可 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散在或满布白色屑状物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二

13、、 呕吐1. 呕吐:指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乳食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2. 常见证型:(1) 外邪犯胃(2) 乳食积滞三、泻泄(p.82)*(大题)(脾虚湿盛)1. 泻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小儿常见脾胃疾病。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2. 诊断要点:(1).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时邪。(2)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3) 重症泄泻,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口唇樱红、呼吸 深长、腹胀。3. 常见变证 :(1) 见上第三点。因泻下过度,伤阴耗气,气阴两伤,甚则阴伤及阳,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証。(2) 久泻脾气虚弱,疳旺生内

14、风,成慢惊风。 3.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荣养脏腑,形成疳症。4. 变证-气阴两伤:泻下无度,神萎不振,眼眶囟门凹陷,口渴尿少。(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四. 厌食 (厌食 vs 积滞*)1. 厌食:小儿常见脾胃病。以长时食欲低下、食少不贪,但精神尚好为特征。2. 机制:病久气血生化乏源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可转为疳证。3. 病机:脾运失健4. 病因病机-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情志失调。5. 诊断要点:1.病因史 2.长时食欲不振量少,伴面少华、体瘦,精神尚可,活动如常。6. 鉴别:(1) 积滞-有伤乳伤食史,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伴脘腹胀满、嗳吐酸腐、大便酸臭等症。 (厌食-以长期食欲不

15、振为主要特徵,除不思乳食外,精神尚好,无脘腹胀满、嗳吐酸腐等症)(2) 疳证-形体消瘦、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7. 传变:可转为疳证五.疳证(p.102)1. 定义: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的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异常为特征。2. 疳的含义*:一是甘也,言其病因。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二是干也, 言病机与主证,脾胃损伤,气血津液干枯,形体干瘪赢瘦。3. 病因病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禀赋不足。4. 诊断:1.先天不足、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史。2.消瘦、面色不华、毛发稀疏、饮食异常、大便不调。或兼腹胀、易怒、精神萎靡等。3.体重低于同龄儿 15%以上。5. 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三类: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