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560297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存在问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生态环境存在问题3. 1 资源不足和过度开发福建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 出,人均耕地不足 0.04 公顷,是全国人均 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 源总量的 2/3 左右分布在山区,而经济总量 占全省 3/4 的闽东南沿海,水资源却只占全省 的 36% ;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 24 位, 且品种单一;金属矿产相对贫乏;石油依赖外省 输入;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低7 。随着经 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掠夺式开发,致使生态环 境呈不断恶化趋势。福建虽是我国南方主要 林区,但近 40 年滥砍乱伐,森林木材蓄积量锐 减。现有林木生长稀疏,林相残破,已丧失 了原

2、有天然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和 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功能7 。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面积不断缩小,并呈孤岛状分布,使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造成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的丧失,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植 被破坏、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 减少,致使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减弱。3. 2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福建省是一个水土流失高发区和潜在危险 很大的地区。据统计,从 2000 年到 2005 年 全省水土流失 总面积从 132.70 万公 顷降至103.30 万公顷,表明近 5 年的综合治理已取得 着成效。但目前全省水土流失依然比较普遍,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4% ,还存在4“远看

3、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因此 水土流失治理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3. 3 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福建省 2005 年环境状况公报 4数据显 示:全省城市内河水质污染比较普遍,水域功能 达标率仅 50.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仍较低,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 无害化处理设施滞后于城镇发展需要,污水管网 不配套,已建成的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生活 垃圾处理场存在超标现象;城市酸雨污染比较普 遍,全省 23 个监测城市中有 21 个城市出现 酸雨,降水 pH 年均值为 4.91 ;室内空气污 染问题仍较突出,在各项污染物中,甲醛和二甲 苯超标较为严重,超标率 分别为 52.5%和56

4、.6% ,苯 和 甲 苯 的超标 率 分 别为 5.6%和35.5% 。长期以来 ,福建坚持粮食自给的发展目标,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未被利用 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硝化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地表环境,污染水体、土 壤和大气,导致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0,11 。据 统计, 2003 年本省农作物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每公顷平均2.18880.5 公斤,为全国化肥平均施用量的 倍,单位面积施用化肥位居全国之首;每公顷农作 物施用农药 21.9 公斤,为全国平均用量的 2.52倍。

5、其中仅闽江流域福州、三明及南平三市氮 肥(折纯量)施用量就达 16.49 万吨、磷肥(折纯量)5.67 万吨,农药 2.13 万吨,每年大约 有 3.3 万吨的氮肥(流失率 20% )、0.28 万吨 磷肥(流失率 5% )和 0.64 万吨的农药(流失 率 30% ),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据测算,2005 年全省化肥流失进入水体的总氮、总磷约占各类污染来源的3040% ,全省禽畜养殖业排放的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是工业废水的 17.9倍和 14.8 倍,是生活污水的 4.4 倍和 4.2 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 饮用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本省今后水 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6、和难点。4 福建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途径福建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立足于现有的生 态环境和经济基础,经过 20 年的努力奋斗,将 福建省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比较发达、城 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 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 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3,12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加强以下方 面的工作。4. 1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有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制度,存在规划不协调、不科学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导致投资分散,责任推诿,有效治理不显著;缺乏 有效的生

7、态环境建设技术保障制度,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效益差,生态环境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保障制度,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无法落实,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13。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情况下,作为“生态省建设 的试点省份,福建省应率先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和修订一 些生态环境方面的地方法规,健全和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 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以罚代法等现象发生14 。4. 2 强化各级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

8、保护的责 任意识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 重视 ,其中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移性和强制性等特 点,使政府在指导、协调、服务、保障和提供 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15 。就福建 省环境保护的现状而言,必须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关系,处理好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 的关系。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生态 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 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 现。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 作用,发挥政府依法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

9、作 用,从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着眼加以政策引导和管理,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13 。由于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完全靠 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要挖掘市场潜力,通 过各项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形成政府投资与引资、融资相结合的投入模式,使投资 与项目运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16 。一些地方官员存在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 施政观念和行为,是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到控制 和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14 。在眼前经济利益 和长远生态效益上,地方政府往往选择经济利 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益而不惜破坏生态平衡17。为此,一定要强另外,也应把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 员

10、的考评中,以根治当前盛行的行政官员短 期趋利行为16 。4. 3 强化企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时刻与生态环 境发生联系。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既存 在矛盾、对立的一面,也存在协调、统一的一面, 但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18只有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保护 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 展 。传统 的经 济学理论大都将环境作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因此 在没有其它激励情况下,企业不愿意增加对 环境保护的投入19 。由于企业行为对国家和 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因 此,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 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采

11、取各种措 施,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 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 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的回 收和处理,能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回 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 无害化处理20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其责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 企业而言,承担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更新技术和加大环境治理 力度而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 潮中,企业必须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必须 迎接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绿色浪潮的 挑战。如果企业仅仅考虑眼前利益,就会丧失

12、长 远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 地位21 。因此,企业要自觉逐步建立起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机制,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 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22 。4. 4 发挥公众、民间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全民性的事业,其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决定它必须依靠全社会 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因此,在当前市场 经济条件下,除了加强政府的监控职能外,还必须积极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要保障公众对环 境问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决策权以及 司法救济权,维护公众的环境合法权益,提高公 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23

13、。目前,我国的 环境保护正向“公众参与型迈进,但环境保护 法中并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24 。充分发挥 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 行为25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7=1作用,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感,营造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 围4. 5 依靠科技创新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清洁能源与清 洁生产的相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强灾害 监测、预报与防治相关技术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 领

14、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20 。依靠科技 进步,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以绿色技术改造传 统产业,切实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 快推广应用环境科研成果,加大环保技术研 发力度,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环保工作成效。4. 6 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 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 用、清洁能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结 合省情,学习国内外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 平26 。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中,要开阔视 野,拓宽领域,尽可能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 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加强闽台、闽港 澳的合作,争取在闽台农业、林业、环保、 海洋资源开发、气象预报、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