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5592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太湖蓝藻爆发的缘由及防治措施1040601140 周英豪太湖烟波浩淼,宽敞雄浑,地处长三角经济最兴盛地区,总面积2400平方千米,分属江苏53%、浙江33.4%、上海13.5%两省一市,除去湖中岛屿,实际水面233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9米,蓄水量4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6亿立方米,换水周期约为300天。太湖具有饮水、工农业用水、航运、旅游、流域防洪调蓄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水资源。“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以水的灵气表现了吴越文化的精华,也使太湖明珠无锡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可是,这几年的太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4月无锡太湖蓝藻

2、出现异样,5月蓝藻爆发,导致无锡局部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无疑颠覆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蓝藻爆发的缘由究竟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一、蓝藻爆发的自然因素1. 无锡太湖水域地理位置的影响。无锡市太湖水域地处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域三面被陆地包围,一面对南方放开,水体的流淌性较差。同时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飘向无锡水域并积聚不散。其次,无锡市位于太湖流域中段,从上游流入无锡太湖湖域的京杭运输河、金坛、溧阳来水水质均为类,已根本没有环境容量,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

3、力不断加大。从2004年起,水利部在原太湖的自然排水通道望虞河实施调水,造成无锡市东部地区水位抬高,形成水体“滞流”,使京杭运输河成为唯一的排水通道,导致太湖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无锡太湖水域排水出路的冲突。这样,在上游污水流入,下游东南风刮向无锡水域的双重作用下,当地水域的局部整治,虽起了一些作用,但仍难免杯水车薪的结局。2. 近年来太湖水质整体持续恶化。上世纪80年头以来,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中总磷和总氮浓度,虽然与最高的年份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19891996年,全太湖总氮处在V劣V类水平,19962001年,总氮浓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劣V类水平,2001年至今,总氮浓度有

4、上升的趋势。19891996年,全太湖总磷浓度由类变为类水平,1996年至今,总磷浓度有所下降,目前保持在类水平。从19872006年,全太湖富养分化程度从贫养分和中养分水风光积各占50%开展到贫、中、富养分水风光积各占22%、42%和36%,中、富养分水风光积比例已高达78%。湖水中丰富的养分物质为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供应了有利条件。3.无锡的气候异样催生了蓝藻的爆发。首先,从气温因素分析,去年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是无锡市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天,日平均气温达6.8,超出1971200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2.5,高于历史最高记录2001年冬天0.4,是无锡市50多年来第一

5、个没有降雪的冬天.整个冬季积温首次超过600,达603.8,超出历史最高记录2001年冬天31.5,比常年同期偏高200.3。去年的“暖冬”,导致一般在10月份消逝的蓝藻,去年12月在太湖照旧可以看到。今年入春以来气温接着走高。今年春季日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比常年同期偏高2.5,且入夏时间比常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冬、春两季的气温偏高,导致太湖湖水温度明显高于往年,从而促使在冬季处于休眠期并分布在低泥外表的藻类提前进入复苏期,并从底泥外表慢慢上浮到水体,在4、5月良好的太阳光照、太湖广袤湖区周边的凹槽水湾的静止水体中大量繁殖,异样快速生长,积聚成群形成蓝藻水华,并随风漂移。其次,从风向风力因素

6、分析,无锡市今年15月的风力明显较往年偏小,使得原来就流淌性差的无锡水域水体更加难以流淌,加之降水削减,水体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为蓝藻的大规模生长繁殖供应了有利条件。同时,无锡市今年15月偏南风明显多于往年,无锡地区风向从偏北风转换到东南风的时间比常年提前了近一个月,使得太湖蓝藻提前向无锡水域富集。再次,从降水状况分析,今年以来,无锡市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大大削减,15月总降水量为286.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90.2毫米,只有常年同期的76%.特别是当时连续高温多雨,5月份月降水量41.8毫米,只有常年同期的40%,其中5月上中旬的降水量仅有4.9毫米,不到常年同期的10%。降水的削减,加上气

7、温较高,太湖湖水蒸发量加大,导致太湖水位不断降低。5月23、24日,无锡地区分别降了两场PH值为4.5和4.58的酸雨,造成了蓝藻的大面积集中死亡,5月2527日三天连续高温暴晒,大量积累死亡的蓝藻腐烂、发酵、沉入水底,发黑发臭,导致水体紧要污染。二、蓝藻爆发的人为因素 1.流域内经济快速开展过程中根底环境设施建立滞后。太湖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经济兴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生产、城市建立不断向湖边开展,而配套的根底环境设施建立相对滞后,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远远赶不上污水增加的速度,甚至流域内个别污水处理厂接纳超出其日处理实力的污水而成为污

8、染源。就无锡市而言,目前虽然已建成5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实力超过100万吨/日,但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70%。2. 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负荷较高。太湖流域是我省工业兴盛地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实力。2005年,无锡市排放废水58000万吨,排放COD9万吨,其中,排放工业废水39600万吨,COD4万吨;生活污水18400万吨,COD5万吨。2006年,全市排放COD削减了3%,但仍达8.73万吨,而无锡市水环境容量,COD最大允许排放量仅为5.96万吨/年。3. 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太湖流域人口密集,农业兴盛,化肥农药施用量大,而利用效率却很低,许多

9、肥源随地表径流进入太湖;畜禽养殖、湖区内围网养殖、湖边大量种植施肥量大的蔬菜、花卉等,都造成湖水了湖水的紧要污染。三防治措施 1.复原沿岸带水生植被, 增加自净实力沿岸带水生植被有抑制风浪、促进沉降、固持底泥、吸取净化、爱惜水质的显著成效压,对浮游藻类有猛烈的抑制作用。东太湖是太湖的出水通道, 吞吐流自西太湖携入了大量的污染物质, 又接纳了来自东山半岛的污染物, 还要承受湖内网围养殖业的污染, 单位湖面的氮、磷污染负荷已达51、7gm-2a-1和3、95gm-2a-1, 是西太湖平均污染负荷量的4到5倍。但由于水生植被赐予湖泊的净化机制和抑藻功能, 使得东太湖照旧保持着清澈的中养分水质, 无蓝

10、藻水华之害。水生植物每年从底泥和湖水中吸取氮, 磷, 分别占东太湖氮、磷年污染负荷总量的50%和94.6%。每年有约60104t水生植物被收获利用, 对于保持湖泊养分平衡、防止富养分化起了确定性作用。在水生植物的作用下, 水流自西太湖携入的颗粒态污染物在东太湖得以充分的沉降, 这对澄清湖水、降低养分水平、防止出水河道的淤塞起到了关键作用。假如能在太湖北部沿岸带建立水生植被, 其吸取净化实力将超过东太湖水生植被, 加上其促淤功能, 可以使全太湖的养分收支在现有的根底上根本到达平衡在外污染源得到有效限制的条件下, 沿岸带水生植被的净化作用可使湖水养分水平慢慢下降, 逐步实现生态复原。沿岸带水生植被

11、区将成为漂移性蓝藻的“ 陷井” , 进入此湖区的蓝藻被水生植物拦挡、抑杀或被生活在水生植被区的大型浮游动物所捕食, 对抑制蓝藻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复原沿岸带水生植被是一项长效生态工程, 可以立刻全面起动, 3年内就能初见成效, 5到7年后可到达预期的规模和环境生态功能。2.实施蓝藻干脆收获限制措施, 减轻局部性蓝藻灾难太湖富养分化的主要危害集中表现为局部性蓝藻灾难。通过内外污染源限制降低湖水的养分水平, 可以从根本上消退蓝藻灾难, 但实现它须要相当长的时间。干脆收获蓝藻为一终端限制途径, 当年就可见效。尤其针对蓝藻相对集中在西北部沿岸带、分布密度大、易于收获特点, 实施高强度的干脆收获限制措施,

12、 对于减轻局部性灾难、改善水源水质和生态环境效果将是特别显著的。3.综合治理重点水域, 优先解决水源问题 五里湖和梅梁湾既是无锡市的水源地, 又是著名的风景巡游区, 也是太湖水体中污染和富养分化最为紧要的湖区。综合运用各种工程和生态措施, 优先治理五里湖和梅梁湾,是治理太湖的关键所在。50年头初期, 五里湖是一个水草丰茂、水质清爽、环境漂亮的小湖湾, 水生植物在夏、秋季节的旺盛生长对藻类有猛烈的抑制作用, 使其数量远低于冬、春季节图。虽然外源污染已相当紧要, 一次降雨输入的无机氮、磷量已达7g/m2和2.08g/m2, 但由于水生植物赐予湖泊较强的自净实力和生态缓冲实力, 这些养分物在2至3个

13、月内便被净化。这说明, 一旦重新建立起水生植被, 五里湖仍将具有较强的自净实力和污染承受实力, 在污染源得到有效限制的条件下, 能够稳定地保持优良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八五”期间,我们在五里湖开展了水生植被复原试验, 在限制外源污染和低水位的状况下, 在面积为。 的试验区内成功地建立了挺水植被和沉水植被, 到达了显著的水质净化效果。借鉴此试验方案,我们可以推广到太湖相关的各个流域。利用这一试验模型我们可以在彻底切断污染来源、适当降低水位和再造人工浅滩的根底上, 通过重建水生植被复原五里湖水质和生态环境是完全可行的。4.对经过初次除藻治理后的重点水源地,优先接受氮磷藻磁聚移出技术,提高水质。中科

14、院合肥物质科学探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试验室研发的“氮磷藻移出技术”,是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试验说明,这种水处理剂与富养分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用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这项新成果因为参与了磁分别技术,可实现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在干湿分别机构中,其可移出干物质,净水回流人原水体中。5.对于藻类密度较小、絮凝体不易沉淀低浊度、含藻类及有机物杂质(如水草、腐叶等)较多、低温、污染程度高及溶氧低的原水湖区,可接受气浮法除藻。该技术设法使水中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从而形成水、气和浮游藻类的混

15、合体,在界面张力、气泡上升浮力和静水压力差等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浮到水面上,再利用收藻设施进展收藻。气浮法最常用的是压力溶气气浮法。利用气浮使絮凝体浮升至水面去除的速度要比沉淀去除快许多。同时,气浮也有其弊端,气浮的浮渣难以处理,气浮池通常会散发恶臭,导致四周环境较差。为了保证气浮的效果,在气浮前须要预加氯,但这会危及饮用水的平安性。所以,保证去除效果的同时,对加氯量应有严格限制,经过方法计算得出合理的限制量,以保证该法的去除效率。太湖整个湖区,受污染区点多面广,对于藻型富养分化紧要的太湖水域水体,应接受人工或机械打捞方法应急,对于低浊度含藻较多的水体,应接受气浮法和过滤法。对于整个太湖湖区的蓝藻去除,除重点地区的应急处理外,更应当留意全区的综合治理,主要接受用生物调控措施实现湖内生态复原,着力改善和提高水源地水质及水源地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全民意识,爱惜太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