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55077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 建设法治中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六课 建设法治中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课 建设法治中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 建设法治中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站 感受法治进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法治进程,感受法治的进步关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 2.引导青少年了解我国追求依法治国的意义。 3.能够结合事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的能力;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4.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出谋划策,参与到改革中来,成为真正知法懂法的公民。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程。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重点)教学难点 知道“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教学过程一、 教材“思想

2、驿站”导入。 材料:董必武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董必武同志就讲到:“现在政府各部门都成立起来了。正规的政府,首先要建立一套正规的制度和办法有人说这是形式。正规的政府办事就要讲一定的形式,不讲形式,光讲良心和记忆,会把事情办坏的。” 提问:1.结合董必武同志的话,谈谈为什么要依法办事? 2.结合你了解的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教师简单介绍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3、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三、了解我国法治进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1、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起到了重要

4、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和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确立了国家法治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承接“思想驿站”,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以下问题: 1.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为什么积极开展法治建设? 2.我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3.这部宪法与古代中国制定的法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与封建主义时期中国制定的法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摒弃了“人治”治国方式。 教材第66页“各抒已见”,让学生思考:

5、 1.强调人的素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是否意味着“人治”? 2.如何看待国家社会治理中,提升人的素养与完善法律制度的关系? 3.教师简单介绍封建社会皇帝有“生杀予夺”大权;列举乾隆皇帝“文字狱”;等史实。 4.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辅文:人治强调“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法律只是作为办事的参考,而法治则强调法律制度的理性及其一般指导作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法治是公开透明的规则之治和程序之治,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点,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可以是民众对自己生产生活有合理预期和安全感,从而有效确立社会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5.师生共同总

6、结出,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三)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 为学生列举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等史实,截止到2011年,我国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出示材料: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67页辅文材料,思考”法制国家“和“法治国家”的区别,以及这种说法改变的原因。 教师总结分析,“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1.区别:“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关注的是秩序;“法治”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关注的是法律的至上权威。 2. 联系:法制是法治是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3.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