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体提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544896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养结合体提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养结合体提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养结合体提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养结合体提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养结合体提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养结合体提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养结合体提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 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 户。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 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 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将“医+ 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 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 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所谓“医养结合”是养 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

2、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 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 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 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 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 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 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 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 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 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 康复护理,

3、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 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 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医养结合”作为一 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 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 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 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 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 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

4、,由此将出现两 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 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 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 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 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 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 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 点资格。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 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

5、一定的规模程度,不 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 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 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这就是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 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 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这些条件的限制为养老院拓展 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 比较相差甚远。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

6、为1:0.61。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 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1000 万名养老护理员。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 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没有经 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 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 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 发展的共同问题。三

7、、以健康管理为先导,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疗 和养老合二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 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 力:1、政府发挥作用,健全“医养结合”要素。“医养结合”涉及民政、 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 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借助市场化手段,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

8、多层次需求,并动员社会力 量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 植政策;二是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 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 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四是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即主要 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 和医疗服务;五是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六是制定统一 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 “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随着科

9、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 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 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 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 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结合” 模式的有效实现。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 健康管理系统。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 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 预警,查看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 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等,实现对个体健 康的全程监

10、控。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三是组建“医养 结合”信息库,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 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 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 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 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3、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 作,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 员。二是要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 府特殊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 住”。4、探索创新医疗报销机制。一是将健康体检部分纳入基本医疗 范畴,从根本上减少医疗投入和盲目过度就医等问题。二是设立强制 性护理康复险。调整康复护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发挥医保付费和医 疗服务价格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床日、单病种 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三是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基本医保机构 合作。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