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354447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一、目的要求1、学习制染色片技术,学习简单染色的原理和方法。2、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法步骤。二、实验原理细菌的菌体很小,活细胞的含水量在8090,因此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所有观察其细胞结构必须染色。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可分为简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本实验只学习前两种。简单染色法 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革兰氏染色法 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2、。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三、实验器材菌种: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染色剂和试剂: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等), 香柏油、二甲苯器材和器皿:显微

3、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火柴,小烧杯,玻片架、试管、小滴管等四、操作方法1、简单染色:(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一块,滴一小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央,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挑取大肠杆菌于载玻片的水滴中,调匀并涂成薄膜。注意滴生理盐水时不宜过多;涂片必须均匀;涂布面积直径约1.5cm为宜;挑取菌种时切勿将培养基挑破。(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文火烘干。(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搁架上,加复红染色1-2min。(5)水洗:染色时间到后,用自来水冲洗,直至冲下之水无色时为止。注意

4、冲洗水流不宜过急,过大,水由玻片上端流下,避免直接冲在涂片处。(6)干燥:将洗过的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7)镜检: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2、革兰氏染色:(1)涂片: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相同。(2)晾干:与简单染色法相同。(3)固定,与简单染色法相同(4)结晶紫色染色: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6)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8)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

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5min。(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蕃红染色液。(11)晾干: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12)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13)实验完毕后的处理: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拭干净,a.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去。b.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看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净。五、实验报吉1、绘出你所观察到的经单染色的大肠杆菌形态图。2、绘制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视野图。六、思考题1、涂片后为什么要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2、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过程应注意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