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544369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本课题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北方的民族汇聚就是这个历史规律的最好体现。 本课分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动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动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二、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

2、【难点】评价孝文帝改革。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与表现欲强、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四学模式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同学坐在汉族同学一块儿为什么我们用眼睛分辨不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看图读史: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五个?历史上合称为“五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

3、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即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穿越时空:同学们想像你就是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平城的北魏孝文帝,你想增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可历史剧、采访、回忆录、导游等方式。 ( 措施) 1、迁都洛阳 2、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论从史出:1、迁都和汉化措施可达到什么的目(原因)?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增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迁都和汉化措施使得鲜卑族和汉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作用)? 放飞思绪:有人认为: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了,所

4、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实行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建立北魏鲜卑人,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汉文化大融合, 穿汉服学语改姓, 鲜汉联姻受鼓励, 采用汉制学令律。 六、 教学反思 亮点一: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新常态课,学生的展示形式多样化,学生勇于展示,生动有趣。亮点二:师生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亮点三:以问题和情景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气氛好,组员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学有所得。不足:讨论的时间可以更充裕些,全面关注做得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