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54023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人类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课人类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课人类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课人类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课人类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人类的形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神话故事,借助文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

2、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二、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课型 新课热情。) 师:浮动的尘埃,稀薄的雾气,一个暗淡的蓝点,一颗自身不能发光的行星,它却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在经历野蛮生活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二、学习新课 (一)早期人类 师:古老的神话中说人是由神创

3、造出来的。那么,有谁知道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流传着哪些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呢? (活动略,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师: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两则神话故事,一则出自中国,一则出自西方,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则故事也有许多共同点。咱们来个限时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相同点。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制造人的材料都被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两则神话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别的差异。) 师:在完全隔绝的状态

4、下,东西方的想象竞有这么多相似点,这是非常有趣的。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科学的旅行,去探究这个奥秘。 (录像播放:原始人的进化过程) 师:转瞬之间,千百万年的历史已经从我们的眼前流逝,科学的论证告诉我们是古猿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集体的生产劳动实践则是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参加今天的第二轮比赛。要求如下: (多媒体展示) 根据所学知识,每组设计一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图。 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创作理念,包括:(1)体貌特征理

5、念;(2)生产、生活场景搭配理念等。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 想象图中须隐藏一至二处错误。 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等评奖。 (多媒体展示:原始人的进化示意图原始石器等相关图片,给学生提供历史信息。) (学生成果展示,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深化知识点。) 师:猫爪行天下,大家来找茬(电视游戏节目)。谁能够找到这些创作中的错误,成为今天的“找茬大王”、“挑刺专家”呢? (学生活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师: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除了要面临各种凶猛野兽的威胁之外,气候的剧烈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身处险恶的生存

6、环境,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呢? (二)从野蛮走向文明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调查:跟随父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左手,跟随母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 (活动过程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师: (故作困惑状)为什么会这样呢?谁能给我个解释? (学生回答略) 师:其实姓的渊源应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那时人们都是跟随母姓的,为什么呢?咱们来第三轮智力大比拼。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因为当时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只能按母系计算;因为妇女繁衍、哺育后代;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

7、,不能获得很多食物来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地位较低,而妇女的采集工作等成为比打猎更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妇女在氏族里处于领导地位;今天的“姜、“姚等姓中都有女字,可能也与此有关。(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师:那么,我们又从何时改随父姓了呢?(学生可能回答: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同时,多媒体显示“男”“女”“妇”“家”等汉字的古篆文写法及其象形、会意图片。) 师:从这些萌芽于原始社会并成熟于后世的汉字,似乎有意留下了母系父系这一变迁的线索。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呢?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

8、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养猪代表着财富,无“豕”(猪)不成家,氏族分化,家庭出现;“田”和“豕”代表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师:如果说文字见证了历史,考古则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户。现在,让我们打开尘封千万年的墓葬,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来考证当年的历史。比赛第四轮,看谁能够为自己智力的天平增加砝码。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材料1:人类学家对北京人遗骨作的统计结果是: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死于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岁至50岁之间的占79 96,死于50岁至60岁之间的占26,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 材料2: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

9、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墓中有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成年死者根据鉴定,一般只是在30岁左右。 材料3:大汶口古墓群南北两组墓葬随葬品悬殊。北边一组七座墓,随葬猪头26个,陶器工具167件,而且大多数较精美。南边一组四座墓,没有猪头随葬,仅有简陋的陶器、工具17件。墓群以男、女分别单人葬为主,出现了成对的成年男女同坑合葬墓。整个墓群发现了八座双人合葬墓。 师:请我们的“专家”、 “学者”发表看法。 学生发言中

10、可能有如下看法:材料1中北京人死亡年龄偏低,说明当时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半坡时期,氏族成员地位平等葬于公共墓地,排成一条直线;材料2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女性受尊重男女分葬及女性随葬品较多;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宝贵随葬品少且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品。大汶口文化时期贫富悬殊很大,私有财产出现,反映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中晚期;材料3还说明人们的婚姻关系逐渐固定男女合葬墓已出现;从死亡的年龄和随葬的物品来看:历史在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进步。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师:种种迹象表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当然,无

11、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变化。那么,人类历史的进程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显示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示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上图,再认识生产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师: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贫困的下层沦为奴隶。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并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不再杀死战俘,把他们变为奴隶。随着贫富差别越来越大,矛盾加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

12、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可见,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那么,国家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师: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意味着摆脱野蛮走向文明。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和地区。(学生活动略)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类历史的开端一课,现在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本课知识点小结)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最后一轮知识抢答赛,看看同学

13、们对今天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 (多媒体显示:练习题。通过学生的知识抢答赛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对学生的抢答,师生共同予以评价。) 三、课外延伸师: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但也有人认为,人类出现之前的很多遗物遗迹绝非动物所为,用进化论的观点无法解释。所以又有了千奇百怪的人类起源假说,如太空人基因与雌猿结合的杂交说;某些娇小恐龙是人类祖先的恐龙起源说;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的合成说;来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说。想象一下,你能不能也提出独特的人类起源假说?(提示:你的想象当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后记 “关注过程”、“培养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本案例的设计中

14、,我十分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设置了相应的竞赛环节,将竞争贯彻始终。第二,“给原始人画像”,对同学来说是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既使画风稚嫩,他们也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另外,人类如果没有想象,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本教学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第三,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学到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科学的评价,那么学生将失去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目标也会落空,最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本设计中的“活动评价,注重对学生活动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活动的成果,力求让学生作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