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53811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1. 发现并提出问题。2. 作出猜想和假设。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 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6. 评估7. 交流与合作第1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

2、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音调 响度 音色(反应声音的三个物理量)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

3、号Hz,简称“赫”。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由振幅决定,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通常强度过大;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悦耳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叫乐音,是由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

4、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为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环境声音不得超过50dB;正常学习时声音不得超过70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控制(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6以声消声:新的反噪声术。五、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蝙蝠、海豚、猫、飞蛾能听到超声波,大象、鲸等能听到次

5、声波;狗既能听到超声波,又能听到次声波,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1)利用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基本沿直线传播等性质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成声呐;(2)利用超声波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3)利用超声波能够成像、可以传递信息制成B超诊断仪;(4)超声波能使塑料膜发热,制成超声波焊接;4.次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传得远,几乎无孔不入,较强的次声波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使人恶心、神经错乱,甚至损坏机器设备、建筑物等。监测次声波可以从中获取信息预报地震、台风或监

6、测核爆炸六、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或者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大于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七、怎样听见声音(了解)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

7、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第2章 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2.酒精灯的使用:(1)用外焰加热;(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3)熄灭酒精

8、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液态)”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9、;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3)读法:如“5C”读作“5摄氏度”;“2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三、常用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1、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

10、、刻度;2、 温度计的使用:(1) “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 “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 “读”: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记”:注意“数字+单位”。四、体温计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 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五、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

11、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1.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2.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表面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

12、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6.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

13、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4.晶体熔化的条件:(1) 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

14、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 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10)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晶体处于熔点50时,状态为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三种都有可能。熔化过程耗时t1=tC-tB,凝固过程耗时t2=tF-tE。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

15、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2.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物态变化示意图第3章 光现象一、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从上往下)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红、蓝、黄;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