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534431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

2、”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课前准备】教师:事先收集相关材料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设计思路】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堂。本课时,本人运用“情境探究”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构建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

3、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学生:略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及我们同学的举例,概括出矛盾

4、的含义。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有的同学可能会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

5、含义,不是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举出自相矛盾的故事为例。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分析教材漫画“

6、他敢剪吗?”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略。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

7、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小黑板展示: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请问: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

8、,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情境小黑板展示: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9、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

10、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

11、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情境小黑板展示:设问:(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教师继续对情境六进行分析,并从中引

12、导学生得出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2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情境小黑板展示: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白 马 黑 马 黄 马 (特殊性) (特殊性) (特殊性)马(普遍性) (图1)白 马 马 动 物 生 物(特殊性) (普遍性)(特殊性) (普遍性)(特殊性) (普遍性) (图2)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结合图1归纳得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结合图2归纳得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

13、转化的。 3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安徽全省和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从而拉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2000年4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2000年11月,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农村税费改革这项工作今年已经在安徽全省和其他各省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深受农民欢迎,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要在认真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在全国推广的

14、步伐。小黑板展示:“我国农村改革又出重措”,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还可请学生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进一步得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同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同一矛盾两个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3、矛盾斗争性的含义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巩固练习】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金无足赤,人无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