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52309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本章节讲授主要内容: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表现: 病理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重点掌握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重点掌握)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其中肾脏是泌尿系统中功能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肾脏正常结构的维持是能够执行其主要泌尿功能的保障和前提,因此先复习有关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 肾脏的有关结构和功能(一)肾单位 毛细血管丛:EC,GBM,足C 血管球 系膜C:收缩、吞噬,产生基质和胶原,分泌活性物质1肾小球 肾小球系膜 (GM) 系膜基质 壁层 肾球囊 脏层滤过膜(血-尿屏障):由毛细血

2、管EC、肾小球基底膜(GBM)和脏层EP(足C)构成。影响滤过因素:结构屏障(有孔的毛细血管、滤过隙)电荷屏障(带负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nephrin) 结合图片介绍构成滤过膜的基本结构及其结构特征。再根据近年来研究进展阐述Nephrin蛋白在滤过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肾小管(二)肾间质:(注意与肾间质增生时形态变化的区别)1ct.: 含量从皮质到髓质递增2血管、神经及淋巴管3间质C(具有内分泌功能)(三)功能:1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和毒物,调节水、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2内分泌功能,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和1,25-二羟胆钙化醇,参与调节血压RBC的生成和钙的吸收。二、泌尿系

3、统疾病1 炎症2 代谢性疾病3 血管疾病4 中毒性疾病5 尿路阻塞6 遗传性疾病7 肿瘤8 发育畸形肾脏疾病可分为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肾间质疾病和累及血管的疾病。 本章重点讲授肾脏炎性疾病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一、概述1 是以GM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一般所指的GN常指原发性)。3 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二、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系体液免疫反应介导的肾小球损伤。(一)引起GN的抗原1内源性抗原(1)GM本身成分:GBM成分,如Goodpasture Ag(型胶原羧基端球状部的一种多

4、肽),Heymann Ag、EC和系膜C的细胞膜Ag等。(2)非GM抗原:核Ag、DNA、免疫球蛋白、肿瘤Ag等。2外源性抗原(1)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霉菌等)感染的产物。(2)药物:如金、汞、磺胺等。(3)异种血清,外源性凝集素等。(二)GN的免疫发病机理1体液免疫性损伤:通过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可证实。 (1)原位IC形成 Ab与GM固有的或植入的Ag成分直接在GM原位结合形成IC引起GM损伤; 呈颗粒状或线状荧光; 有关的动物模型: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是由抗基底膜Ab沉积引起的一种肾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呈线状荧光。动物模型为Masuqi肾炎或肾毒性血清性肾炎(nephrotoxi

5、c serum nephritis)。典型代表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Heymann肾炎:是由抗肾小管刷状缘抗体引起的肾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与人的膜性肾炎相似(刷状缘抗原:330kD,megalin,与足突膜具有共同抗原性)。免疫荧光呈颗粒状。电镜检查示,EP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2)循环IC沉积:III型超敏反应 指非GM Ag与Ab在循环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并随血流到达肾脏,不断沉积于GM产生的免疫性肾损伤。 呈颗粒状荧光。 电镜检查可见GM不同部位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IC能否在GM内沉积,与其分子量及所带电荷有关。 大量阳离子IC 易穿过

6、GBM沉积于EP下 大量阴离子IC 不易穿过GBM沉积于EC下,不损伤肾脏 电荷中性IC 易沉积于系膜区* 用一动画图示意不同电荷IC沉积的不同部位。(3)IC本身不损伤GM,通过结合与激活补体,产生炎症介质引起GM的炎性病变。 引起肾炎的细胞成分:NPM、LC、NK Pt系膜C 引起肾炎的可溶性介质:补体,如C5b-C9花生酸衍生物、一氧化氮和内皮素IL-1、TNF趋化性细胞因子和GF凝血系统 (4)某些Ab可直接引起GM固有C损伤,即抗体依赖的C毒反应(型变态反应)。2. C免疫介导的损伤:LC、MNC等释放的C因子, 在GN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备受重视。3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三、基本病理变化

7、1. 肾小球C增多(hypercellularity):系膜C、EC和EP增生,NP、MNC、LC浸润。2. 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3. 炎性渗出和坏死:4. 玻璃样变和硬化:(1)GM玻变:指GM内出现均质的嗜酸性物质(血浆蛋白、GBM成分和系膜基质)堆积。(2)GM硬化:GM严重玻变导致毛细血管袢塌陷、管腔闭塞,胶原纤维增加,C极度减少甚至消失,成为均质红染的无结构小球。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上皮水肿、脂变和坏死等,小管萎缩,间质增生和炎细胞浸润等。四、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重症者,可伴肾功不全。(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突然出现血尿、蛋白

8、尿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主要见于快速进行性GM。(3)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可伴轻度蛋白尿。(4)慢性肾炎综合征:起病缓慢,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5)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常伴高脂血症。 *氮质血症和尿毒症*五、GN的病理类型: 分类: 局灶性:少于50%以下 据病变范围 弥漫性:超过50%球性:累及整个小球 据病变程度节段性:累及小球部分小叶原发性 据病因 继发性 常见的原发性GN的病理类型:(一)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GN(acute diffuse proliferat

9、ive glomerulonephritis):又称急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1概述(1)大多数与感染有关,又称感染后肾炎。(2)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3)最常见,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2病因和病机 (1) 病因: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要因素,通常在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4周发病,故又称链球菌感染后性肾炎。 (2) 病机:由循环IC沉积引起。 3病变:特点为GM系膜C和EC增生,病变为弥漫性、双侧肾脏同时受累。 (1)镜下 : GM病变:光镜:体积增大,C增多(EC、系膜C增生、肿胀),NP及MNC浸润。毛细血管腔狭窄、呈缺血状。病变严重者,GM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

10、死、出血。可伴壁层EP增生。电镜:GBM与EP之间,有小丘状、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可位于EC下或BM内。免疫荧光:沿毛细血管壁表面和系膜区有散在的颗粒状IgG和补体C3沉积。 肾小管病变:EP变性,肾小管腔内各种管型。 管型:指从GM漏出的蛋白质和C成分在肾小管内凝集形成的圆柱体。 肾间质病变:充血、水肿、少量NP及LC浸润。 (2)肉眼:双肾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红,称“大红肾”,若伴有粟粒大小出血点又称“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糊,皮髓分界清楚 。4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理基础(1)少尿: GM细胞增生压迫血管腔血量滤过减少;肾小管病变轻微重吸

11、收正常(球管失衡)。 (2)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毛细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大。 (3)水肿: 水钠潴留。变态反应致毛细血管通过性升高。 (4)高血压: 与水钠潴留有关。 5结局:多数痊愈,可发展为新月体性GN或转为慢性肾炎。儿童预后好。(二)快速进行性GN(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又称新月体性GN(cre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GN。1 概述(1)少见,青、中年多见。(2)病变特点为GM大量新月体形成。(3)病变重,进展快,若不采取措施,常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肾衰、死于尿毒症。(4

12、)主要表现为血尿、少尿、无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预后差,故又称为RPGN。2 病因和病机:多种原因,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多数由免疫损伤引起,依免疫学检查结果分为三个类型型:抗GBM性疾病。其中部分患者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型:IC性疾病。型:免疫反应不明显型。其中部分患者血中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3病变: (1)光镜:多数GM(50%以上)有新月体形成。严重者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肾小管EP水肿、脂变,间质水肿,炎C浸润。电镜:见GBM不规则增厚,出现裂孔、缺损,部分病例显示沉积物(型)。免疫荧光:颗粒状(型)、线状荧光(型)或阴性(型)。 新月体(cresent):GM球囊壁层EP明显增生,呈多层排列,内有渗出的MNC和LC,在毛细血管周围形成新月形或环形小体,故称之。早期新月体主要由EP和M构成,称C性新月体。后期形成纤维性新月体。(2)肉眼:双肾肿大、色苍白,又称“大白肾”,皮质表面常有出血点。 4临床病理联系临床表现(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病理基础 (1)明显血尿、蛋白尿: GM毛细血管坏死,GBM缺损 (2)迅速少尿、无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