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513426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基于STC89C51的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题 目: 基于STC89C51的 CC1100H无线收发系统 院 (系): 信息与通信学院 专 业: 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副教授 2010年 12 月 23 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报告用纸 第 I 页 共 页摘 要无线射频技术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之一,已经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该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可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这是一款基于CC1101通信模块的简单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组成,以STC89C51单片机

2、为核心,以单片机应用技术、无线收发技术为理论基础,实现数据的无线收发及状态的显示。该系统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2km。研究成果对无线通信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 模块底座硬件电路的设计;2、 CC1100H模块的配置;3、 发送接收程序的设计;4、 电路的调试。关键词:STC89C52;CC1100H模块;无线收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报告用纸 第 页 共 页Abstract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 as this centurys most promising on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

3、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dustry. The technology uses radio frequency two-way communication approach to non-contact,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and access to relevant data,high precision,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strong anti-jamming,quick operation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

4、his is a communication module based on the simple CC1101 radio remote control system,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ransmitter module and receiver modules, with STC89C51 MCU core, SCM applications,wireless transceiver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wireless transceivers for data and status display. The

5、 distance of systems transmission up to 2km. The research is important to be extensively sprea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content of this paper includes:1、 The design of hardware circuit of module;2、 The configuration CC1100H Module;3、 The program design of send and receive;4、Circuit debuggingKey wo

6、rds: STC89C51; CC1100H; Wireless transceiver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报告用纸 第 页 共 页目 录引 言11 设计任务分析11.1无线收发原理概述1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3 设计内容及要求12 硬件电路的设计22.1 STC89C51微控制器22.2 CC1100H通信模块的设计32.2.1 CC1100H模块简介32.2.2 CC1100H模块底座的设计42.3 电源电路的设计42.3.1电源供电方式设计42.3.2电源部分对射频电路的抗干扰设计42.3.3模块电源解决方案52.4 串口的制作52.5 单片机与CC1100H模块

7、的SPI接口63 无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与实现63.1 CC1100H模块的配置方式63.2 CC1100H模块SPI接口介绍83.3 CC1100H模块无线收发流程83.4 CC1100H模块发送接收程序设计93.4.1通信模块发送数据的一部分程序及注解103.4.2通信模块接收数据的一部分程序及注解104 电路调试115 结论12谢 辞13参考文献14附 录1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报告用纸 第 8 页 共 15 页引言 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而无线通信技术又有着集成化,低功耗,易操作的发展趋势。目前,一些只由微控制器和集成射频芯片构成的无

8、线通信模块不断推出,这种微功率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工业、民用等领域得到应用广泛。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结构微功率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无线通信实用技术,一般使用单片射频收发芯片,加上微控制器和少量外围器件构成专用或通用无线通信模块,只要依据命令字进行操作即可实现基本的数据无线传输功能。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由STC89C51 单片机最小系统和CC1100H无线通信模块组合而成的无线通信系统。1 设计任务分析 1.1无线收发原理概述无线收发顾名思义,就是将两块通信模块以空气为传输介质来实现发送和接收数据。发送时,通过模块中携带数据的变化高频电流,在天线上形成电磁波信号,发送出去。而接收端中,天

9、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换为携带数据的变化高频电流。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应用情况,当然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虽然能够满足要求,但免不了存在成本高,体积大,功耗大的问题,这时成本小,体积小,功耗低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就发挥了它的优势,尤其在传统无线通信系统难于或者不便于覆盖到的区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或相关操作。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已成为当今通信业乃至整个信息业的热点,广泛应用于无线遥控、报警、无线局域网、军事通信等范围,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0、 通常情况下,单片机在获取数据后,还需要将数据传送出去。有线数据传输依赖于有线的线路,例如采用有线的串、并行总线等。有线的线路具有成本比较高、维护不方便等缺点。无线数据传输是在有线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无线数据通信则是通过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来传送数据的,具有不占空间、成本低、可靠性高、维护方便及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小等优点,提高了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1.3 设计内容及要求 利用STC89C51单片机控制无线射频CC1100H模块实现数据收发,工作频率433MHz,通信距离02km。要求与数据:(1)实现基本收发并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串口在电脑上显示;(2)掌握单片机编程的基本思想,了解STC

11、89C51的基本结构与特性;(3)了解CC1100H模块的结构,掌握其在无线传输中所起的作用;(4)学习Keil C51,protel99,串口调试助手等软件的使用方法;(5)掌握C语言程序的输入,运行和调试方法。2 硬件电路的设计 2.1 STC89C51微控制器图2-1 STC89C51原理图(1)51单片机原理图如图2-1 所示,包含下列几个部件: 一个8位CPU; 一个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 4KB程序存储器; 128B RAM数据存储器; 可寻址64kb外部数据存储器和64kb外部程序存储空间的控制电路; 32条可编程的I/O线(4个8位并行I/O端口); 两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

12、一个可编程全双工串行口; 5个中断源、两个优先级嵌套中断结构。(2)STC89C51引脚说明 电源引脚VCC +5V 电源VSS 接地端 外接晶体引脚 XTAL1 外接晶振输入端 XTAL2 外接晶振输入端 输入输出引脚 P0.0P0.7不作为地址/数据线使用时,可作为准双向I/O口使用。但必须外接上拉电阻。 P1.0P1.7带内上拉电阻的8位准双向通用I/O 口。 P2.0P2.7带内上拉电阻的8位准双向通用I/O 口。访 问片外存储器时,P2 口用作高8位地址线。 P3.0P3.78位准双向I/O接口,每个引脚还具有第二功能 控制线 RST是复位端。当RST端出现持续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

13、平时,即可实现复位操作。 2.2 CC1100H通信模块的设计 2.2.1 CC1100H模块简介模块的芯片采用Chipcon公司的CC1101,模块原理如图2-2 所示,是根据 SmartRF 技术以0.18mCMOS工艺制成的一款低成本单片UHF收发器,具有功耗低、电压低、体积小、灵敏度高等特点。电路主要工作在 315、433、868 和 915MHz 的 ISM 和 SRD(短距离设备)频率波段,也可以设置为300348MHz、400464MHz 和 800928MHz 的其它频率。CC1101集成了一个高度可配置的调制解调器,支持不同的调制格式,其数据传输率最高可达 500kbps。C

14、C1101在1.83.6V的低电压下工作,其灵敏度为-110dBm,在所有工作频率波段上,可编程输出功率为-3010dBm。图2-2 无线通信模块原理图(1)VCC(5V)脚接电压范围为 4.5V到5.5V之间,推荐电压5V, 不能在这个电压区间之外。(2)VCC(3.3V)脚接电压范围为 3V-3.6V之间,不能在这个区间之外,超过3.6V将会烧毁模块。这里使用LM1117-3.3V芯片转换得到。(3)硬件上面没有SPI的单片机也可以控制本模块,用普通单片机IO口模拟SPI不需要单片机SPI模块介入,只需添加代码模拟SPI时序即可。(4)17脚、18脚为接地脚, 需要和母板的逻辑地连接起来。2.2.2 CC1100H模块底座的设计 CC1100H模块的SPI底座如图2-3设计,封装采用标准的DIP。 图2-3 CC1100H模块的底座设计2.3 电源电路的设计2.3.1电源供电方式设计 本实验供电电源一共设计了三种供电方式。一种是普通外接杜邦线供电接口,这种供电模式简洁方便;第二种是采用连接isp仿真器下载口供电,此种方法是因为自己有仿真器的缘故加上的,利用的这个仿真器课方便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