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5110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阅读剧本要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雷雨是一出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二幕,共两场戏,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上层人物与下层劳动人民凌辱与被凌辱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先写他们的不期而遇,通过叙谈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后写他们各自的处境,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后一场戏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矛盾冲突),揭露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并透露出他从前发财起家的罪恶勾当。剧本巧于安排戏剧冲突,结构缜密,语言个性化。阅读时要反复咀嚼、仔细体味。根据教育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剧本以及外国戏剧剧本,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把握剧中几种矛盾冲突,赏析人物的复杂性格。教学难点是分析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

3、活动和思想感情。(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要求,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2、作者曹禺及作品雷雨相关介绍。能力目标:1、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和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个性特点。2、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德育目标:了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认清具有浓郁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族的腐朽。二、说教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问题探

4、究”的教学方法,。1、“朗读法”,即通过角色朗读,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2、“讨论法”“问题探究”,即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三、课时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

5、;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四、归纳小结雷雨剧作中,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

6、应该说,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脱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既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人生悲剧。4、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问题)周朴园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雷雨教案宝鸡市斗鸡中学张旻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有关的情节和时代背景。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探究舞台说明,掌握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体会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二、教学重点:欣赏戏剧冲突,分析在冲

7、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欣赏人物语言。三、教学难点: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的30年代,我国有一个剧本问世。它的问世,就好像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的整个剧坛。到了60年代,一位日本著名作家在访问中国时,专程登门拜访了该剧作者,并且向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再到了06年,几乎无人不知的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本也是参照该剧创作的。这部知名的话剧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雷雨,作者

8、就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二、介绍曹禺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

9、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三、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4

10、、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6、给雷雨分类:话剧多幕剧现代剧悲剧舞台剧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理清人物关系四、审美感知,整体把握(一)通读全文,理顺人物关系。【设问】(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明确:“周朴园可是你”)(3)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11、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二)梳理归纳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第一部分: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第二部分: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五、研习第一场的第一层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一层2、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3、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明确: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

12、的举止。4、在这一层中,鲁侍萍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既然要隐瞒,为什么周朴园叫她先下去的时候,她“望着朴园,泪要涌出”?鲁侍萍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想矛盾吗?明确: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前后也不矛盾。隐瞒自己的身份,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而随着事情的发展,情绪愈加激动,睹物情生,自然流露。六、 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学生分角色演读剧本:两个角色,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1.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

13、十的晚上投河?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点拨。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理、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旦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

14、了。 2.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明确:在自认为侍萍已“死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到处打听无锡“梅小姐”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坟。当年侍萍住过的房间依然保持原样,记着她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等等。他经常怀念与侍萍在一起的“甜美”生活,对那个美丽温柔的“小姐”继续倾注着思念与感情。一旦得知了侍萍还活着,周朴园的惊愕异常明显,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因为几十年来他刻意修饰的角色并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因为他将可能被人掀起盖头,露出庐山的真面目,所以当侍萍问到“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连忙)“不,不,不用”。而当他清楚三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侍萍就站在自己面前时,便一连串地发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