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3510665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1.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这可以说明A. 宗法制是由母系家长制发展而来B. 嫡长子继承制在商朝已经初具雏形C. 兄终弟及是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D. 政治权力由“传贤”开始变为“传子”【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由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所以A错误;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从材料信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得知辛是其母成为正妻后才立为天子的继承人,

2、这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在商朝已经出现,B正确;商朝被周朝取代的原因主要是纣王的暴政,C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在商朝时候,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始于启,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联系所学嫡长子继承制的知识分析解答。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A. 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B. 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C. 强调“仁”和“仁政”D. 强调“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它主要从

3、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担当,因此A选项正确。“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B、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家向往太古,家向往禹世,家向往西周,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分别应该是指A. 儒、道、法、墨B. 道、儒、墨、法C. 道、儒、法、墨D. 道、墨、儒、法【答案】D【解析】【详解】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

4、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是道家;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墨家;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的蓝图是回到西周“小康社会”,是儒家;法家中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都持历史进化观,是法家;故D正确。4.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可知唐代农耕技术A. 形成完整体系B. 达到古代顶峰C.

5、江东落后于岭南D. 岭南领先于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唐代的农耕技术。虽然唐代形成一整套的生产技术措施,但并不能说明达到古代的顶峰,故排除B项;江东从岭南引进了耖,也无法由此说明江东落后于岭南,故排除C项;由题意无法判断岭南领先于全国,故排除D项;根据“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可知唐代农耕技术形成完整体系,故选A。5.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这一规定A. 禁止一切土地买卖维护了均田制B. 以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6、为主要目的C. 表明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主动废弃D.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规定限制买地者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其卖者不能授田,买卖土地还需要政府颁发的文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限制土地买卖,不是禁止一切土地买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统治者实行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并非是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仍有授田的存在,均田制并未被主动废弃,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废止于公元780年两税法的实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费正清在中国:

7、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宋明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即“部分是全新的创造”。故答案为B项。AD项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C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均排除。点睛: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

8、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有“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也有“部分是全新的创造”。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明确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理学中吸收和增加的内容。7.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时间跨度从春秋至五代。该书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这说明A. 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B. 三家分晋是历史的一大倒退C. 作者开创了全新的史学体例D. 个人政治观念影响史书编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该书以春秋“三

9、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这同作者的政治正统的观点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排除A;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排除。故选D。8.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古代某一朝代都城商业发展的盛况:“市井最盛车马闻拥,不可驻足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此都城位居下图中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可知当时市坊界限已打破,应该在北宋或以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写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盛况,其位于现在的开封,是开封,故B正确。【点睛】抓住关

10、键信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东京梦华录,结合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9.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A. 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B. 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C. 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D. 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贱商观念受到冲击,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明朝时期自然经济没有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

11、瓦解,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传统的贱商观念受到冲击,无法推断封建制度衰亡,排除B。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题干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D。10.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 农村集镇发展迅速C. 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是吴江县震泽镇居民人数由明初到清朝乾隆年间发生的迅速增长的变化,这是因为“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故选B;AC不符合史实,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1.一位明末清初的浙江大儒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

12、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这一观点A. 是对西方法学理论冲击的反应B. 实质是儒学法律思想的返本和再造C. 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时代特点D.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吸收启蒙思想家的法律主张是从维新思想开始,A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仍然在儒学范畴之内,B正确;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汉代儒学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并没有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他们的思想也没有称为主流思想,D错误。12.清史稿中说:“军机

13、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设立后A. 需要秘密行动B. 决策军国大计C. 成为中枢机构D. 内阁随之撤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军机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所谓军机处“职居密勿”是指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而不是不要秘密行动,故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正是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B项;军机处设立后政务处理转移至军机处,但并未随之撤销内阁,故排除D项;根据“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

14、的中枢机构,故选C。13.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这反映了A. 民族资本主义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B.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C. 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D.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发昌机器厂的产生、发展和被吞并的过程,从中体现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故A项排除;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实业救国的思想,故C项排除。14.

15、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 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说明此人赞同中国采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而否定美法总统共和制,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制15.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