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350672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两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一)这是我农村科学骨干培训班的汇报课,我们身边的物 质是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一般单元开篇内 容都比较简单,以初步了解为主,与这次汇报活动的主题一 一长时探究不太吻合。但我还是选择这一课,主要是想尝试 通过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大胆整合,特别是结构性材料选择 上的整合,来进行长时探究的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这 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会变化的, 使物质发生变化。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教学,我主要是通 过吃的食物是物质,教室是许多物质组成的,再发展到世界 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三个层次,当中贯穿了对物质的通俗的 界定那就是各种感官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

2、存在。 这当中,为了高效地利用时间,我采用语文阅读短文的形式, 让学生对物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不知道是否合适, 只是希望表达自己的一种创新理念。教材中用了四组材料 (易拉罐变形,水结冰,铁生锈,火柴燃烧)的对比,来让 学生认识物质是会变化的。教材中用弯折铁丝,烧水,折纸, 点燃蜡烛四种活动来使物质发生变化,并让学生认识到它们 变化的不同之处,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只是发生形态、 大小的改变。设计时,我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 选择了橡皮泥、纸、火柴、铁钉四组材料,既让学生认识到 物质发生了哪些改变,还让学生体验到它们的改变。同时贯 穿了物质变化速度的区别,和物质变化的情况的不同,为

3、学 习物理还是化学变化做铺垫。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比较到位,对物质的变化也有了初步 的认识,同时对变化有了体验。对如何观察的指导还不是非 常到位,主要问题是对产生新物质的指导,虽然在观察前提 示了 b物质和a物质相比,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产生的物质。 但是在学生实际观察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写出产生 了什么,需要教师在现场问,B物质比A物质多出哪部分? 这部分是什么物质?学生才能准确地说出,产生了炭和锈。 这部分的指导,自己感觉要是在认识记录表时,用例子加以 说明,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堂课对观察结果的汇报交 流,把握的不好。一是汇报交流的时间太少,二是汇报交流 的面不够广,三是缺少了对交流结

4、果的再分析。本来高想是 要对交流的各种变化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或许也是最后时间有多的原因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二)1、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能够主动参 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在比较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2、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性强,有一定的逻辑 关系,学生也比较守纪,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 性强,教学效果较好。3、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物质变化的速度快 慢是一个相对概念,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列的几种物质 变化进行比较再确定快慢,这样比较科学。4、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 民主平等的

5、基础上的。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 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 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中我主动地 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亲和的师 生情感,并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 的比喻和多彩的研究方法展示科学学科的魅力。平等的师生 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的 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创造 良好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理 放松,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也就 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努力弥补不足:1、在处理一些细节上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中还要更 加紧凑,不拖沓,让科学教学课堂的学习更有效。2、语言的问题。本课中,存在教师教学言语组织不精、 过多的问题。在如今“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应扮演一种 旁听者的角色。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教师 不随意介入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评价,为此营造一个宽松、和 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 的言语能言简意赅、能起到点睛的作用,避免讲的过多、言 语不够简练。3、缺少科学知识的积淀,平时不善于、不及时反思自 己的教学行为,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有待今后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