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五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350671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五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五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五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五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五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五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五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案例范例五则范例一: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描述加实录式)【案例背景】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同等重要。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弱化”、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认识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

2、相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个人素养方面转化。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形成语文的思想方法和语感能力,达到比较开阔的语文视野。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

3、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语文思维模型。应该说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有的将终身难忘。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认识新课程有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案例描述】说文解字在课前预习大禹治水时,我让学生提出问题。一生问:“文中治水的是禹,为什么文题中称他为大禹,这大字应该作何解释?”这问题看似是对一个字字义的质疑,其实关系到对整个神

4、话故事意义的理解,甚至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取这个字的含义,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汉字的一个知识点。因此设计以下问题:1、查字典,了解“大”的含义,同时收集和大禹中的“大”意思相同的有关“大”的词语或句子。2、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水”?3、禹治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理解文题中的“大”?上课时:师:请大家说说“大”有几种意思。生:和“小”相对,表示规模、数量、体积等等。比如:大山,大海。生:指年龄辈份排长或排行第一。如大哥,老大。生:称对方有关事物的敬辞。如大作,大礼。生:超过,过于。如玩笑开大了。师:很好

5、,看来大家准备得很充分,其实大禹治水这篇文章许多情节都可以用有关“大”的词语来概括,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看看哪些情节可以用“大”的词语来概括。生:大禹治水,是因为当时发大水了。生: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和广大群众不辞辛劳劈山开河分不开。所以说治水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生:大禹治水经过众多苦难最后终于治好了大水,可谓是大功告成。生:禹因为治水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略去学生品读相关课文内容。)师:现在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人们称“禹”为“大禹”的原因了吧,文题中的“大”既不是指“禹”长得有多高大,也不是指他年长,而是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高大,是百姓爱戴他,尊敬他,感激他为人们做了好事,所以尊称

6、他为“大禹”。这“大”就是个敬辞。下面请同学们把收集到有关“大”的,表示尊敬的词语或者句子展示出来。 生:古代把德高望重的人称为大人。比如荀子“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生:我也找到了一个,孔子称赞颜回“大士哉!”生:刚才提到的大作,也是对别人的文章的敬辞。生:大驾,原来指皇帝的车架,现在大多用来对别人的尊称。【案例评析】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力图转变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一、变灌输为自主探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可能会选择当面告诉学生在这里“大

7、”表示对禹的尊称,是敬辞,一问一答中学生除了知道这个答案之外,别无所获。更为严重的是,这样还会让学生养成不思考、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只求答案,不求如何获取答案的过程。而本课采用了探究性学习,先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不仅让学生知道“大”的多种含义,而且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获取信息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让学生一生受用的。二、把字词教学有机融入课文教学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解一个简单的字词,显然不现实,那就让字词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里面。本文设计了“请用和大有关的词语来概括课文的相关情节”这个问题,让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处理,但是有一点必须坚

8、持,尽量让字词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进行。新课程强调,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因此,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做法,把基础知识孤立出来,为落实基础知识而落实。不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本身,而应该让基础知识成为一种载体,在掌握这种载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情感价值观。体现在教学上,我们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基础知识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老师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课堂问题、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求问题中,在体验情境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上述案例就很好

9、的体现了这点,把基础知识巧妙的转化为课堂问题。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三、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要想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必须探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上述案例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案例一提出了,在自主探究中落实基础知识。在课堂之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大”的含义和例子,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收集归纳整理中,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很多的基础知识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解决,比如文学常识、诗词积累等等。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是良好的。当然新的教学方式肯定不止这种,需要我们

10、不断去探索。资料链接:资料1 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研究综述关于要不要语修逻文类的知识、这类知识对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有无作用的问题,已经取得较一致的看法:这类知识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不可缺少。可是,关于这类知识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如何呈现,怎样才能发挥促进作用,意见不一。张先亮主张,这类知识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原则。苏培成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点应该在系统指导下与系统相连。袁彬认为不应该追求系统性,不赞成“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是不科学的知识”的观点,指出语文本身有着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语文知识系统中的系统难以界定。另外,刘大为主张构建一个由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工具系统三个子系统

11、组成的“语言知识”系统。以上各类研究起码表明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更新。(摘自周燕、刘梅珍:2003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 范例二:数学的人文性教学(多片断式)【案例背景】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有人想,六比六,平均每只猫吃一条鱼,省得六只猫争抢打架。听听一个学生是怎么说的:“太美了,舍不得吃!”多么具有人性化的语言啊。说起数学,缺乏数学素养的人会认为数学是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尽和抽象的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数字打交道。然尔数学其实是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性的。新课程标准提出:“数

12、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数学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数学不能仅仅当作是数学,更不能仅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我们对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现状调查。对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统计。新课程

13、标准提出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的始终。我们对不同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些教师的备课中有了体现,而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性的课很少,能有所体现的也不多,更多的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上作些探讨。【案例描述】案例一一、关爱苛刻。案例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教学A: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围成”,而不能说成“组成”呢?生:“围成”是指三条边连接起来。而“组成”可能三条边没有连接在一起。师:对,他说得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说“围成”。教学B:师:你们看到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举例生活中

14、见过的三角形。师:你能不能把生活中见到过的各种三角形画出来呢?学生自由地画。师:把你画出来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自己分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学习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案例分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想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及至不成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数学严密而对学生提出苛刻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概念的理解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堂中教师常常化很大精力解释说明,甚至咬文嚼字、比较推敲,让学生表达概念时也要做到一字不差。其实课堂中学生也

15、能照本宣科地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但过后又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注重了学生对概念形成了丰富而清晰的心象,即使学生说不出完整的概念概括,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总要让学生理解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用很长时间去区别“围成”和“组成”。如果我们不有意地在字面上去区分是“围成”还是“组成”,而是让学生能画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把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按照相同的特征归类,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这比花大力气比较是“围成”而不是“组成”,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懂,尽管学生说三角形的概念不能做到一字不差或不严密。例如学生对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说得尽管不完整,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表象刺激,学生就能判断圆中哪条线段是直径、半径,哪条线段不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让一学生背书前,在背书学生的同桌耳边低声嘱咐:“他背不出时提醒一下。”细微之处,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课堂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性,学生能不身心舒畅地学习创新吗? 案例二闲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